兰花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乡,哪哪看都是那么美 [复制链接]

1#

路是柏油路。黑油油,平展展,一尘不染,走在上头感觉不到一点颠簸,这是我走过的许多乡村道路里最好的一条。

路两旁,坡坡梁梁能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高粱谷子,长得不比任何地方的庄稼逊色。通衢大道和无边绿意间竟又会延伸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溪水淙淙,花香鸟鸣。这里,就是坐落在山西原平版图中心的黄道、土黄沟一带。牵牛花在路边怒放,红的粉的紫的竞相妖娆。一只乌黑的狗狗使劲摇着尾巴迎接着我们。旁边,一个大大的鸡栅里养着十几只公鸡母鸡,公鸡威武挺拔,站在母鸡身边,雄赳赳地显示着自己的力量。再往前走,是一坡的羊群,机警的牧羊犬站在高高的山顶,捍卫它的部落。一个妇女拿着编织袋走着,我说这几天地里没啥活儿吧,她说去地里摘几个豆角去。此刻,我站在故乡的山野,淡蓝色的天幕烘托着远山近山,梯田树木,宛若画卷。恍然回到旧时光。那时,也有自己的田地,也种自己的粮食,摘自己的豆角,刨自己的山药……几十年的辛苦打拼,得到了一些,也失掉了一些,站在生命的原点,发现真爱的,其实还是从前。这七沟八梁一面坡,就像自己的老院子,矮房子,旧农具,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亲切。我喜欢乡间,喜欢田园生活。春种秋收,自给自足,自由自在,清净无污染。边边沿沿的地方,村民种上了旱烟,骨朵掐掉了,植株正开枝散叶。用手触触,有黏黏的感觉,不用放在鼻尖,就嗅到那股熟悉的味道。曾经的小兰花诉说着乡村汉子们的无限心事,如今,这稀罕物里还有多少旧日情愫?等我们说说笑笑准备进沟的时候,看见那妇女早已埋头在她自己的地里,张着口袋摘豆角了。地里有宝,种什么长什么,要什么有什么。二沟是浅沟。两旁的山不高也不低,既能领略到山的气势,又丝毫没有遮天蔽日的感觉。山涧的石头千姿百态,造物主赋予它们每一块与众不同的个性。巨石随处可见。这一块,像极了一只紧握的拳头,石指牢牢地嵌在山间,我给它命名“手握乾坤”。那一块,像一把刀刃向上的石刀,刀把上凸出来的一面,米数宽,好几米长,五六个人试着坐坐、躺躺,凉阴阴的。头顶蓝天,身着石床,天高地阔。还有一块长长的青石,背高高拱起,横卧在山涧,像一条大鱼,头部伸入到一个水洼,像在汲水。我们或坐或骑在大鱼背上,感觉自己也在腾跃。水是山中的灵气,这里的水清且浅。泉水自崞山渗出,顺势而下。平缓的地方小溪从容地流淌,曲曲弯弯,不惊不怖;遇到明显的洼处,溪流欢快的注入,蓄积成水洼、水塘,供人们洗濯嬉戏,供牛羊饮用。小溪也会遇到生命中的跌宕起伏。有时石面忽然呈陡直的斜坡,溪流至此,容不得细想便轰然而下;有时岩石像是有人精心铺设,三层五层有了层次,溪流于是也高高低低多了点韵味。溪边留个影吧!不然对不起这天造地设的景致。人坐在石头上,倒影在水里。久居城里的人们变着法儿找乐子。有那猛的,三把两下揪掉鞋袜,一脚蹚进水,故意溅起水花。还有几个犹犹豫豫,探一探深浅,试一试凉热,终究抵挡不住诱惑,慢慢走进水里。细细的泥沙钻进趾缝,痒痒的。水温也适应了,干脆坐在石头上,划着溪水嬉戏。看着潺潺的溪流在沙石间游走,听着耳边不时传来的细碎鸟语,有人说愿意在这里呆上一整天,直到日落鸟归万籁俱寂。和我们一起进沟的还有两位驻村干部,他俩说,为了熟悉这里的情况,他们经常进来,哪里有几棵什么树,哪里石头最奇,哪里有激流险滩,他们如数家珍。他们说这里是个好地方,能开发成景区就更好了。到那时,会有更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这里,享受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沟又是深沟。伴着一路溪流,踩着绿油油的大地毯,欣赏着地毯上立体绘制的黄菊花、红绒球、五彩蝶,不知不觉走出好几里。远远望去,看不到溪流尽头,只有马头崖肃穆在遥远的天际,脑海里划过秦将蒙恬纵马一跃的悲壮画面。这是一块忠勇的土地,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也曾走过不少类似的山沟,没见过一条像故乡的沟这样幽深,这样美不胜收!三世界不大,原平真小。此次采风,竟遇着我两位学生,一位是驻村干部之一的俊华,一位是时任土黄沟支部书记的茂林。我和茂林都是黄道人。今年我村举办首届“黄道吉日文化节”,除唱戏之外,还举行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威风锣鼓、广场舞表演、书画诗文展出、歌舞晚会等。我们《原平故事》团队前来采风,了解村庄悠久历史,挖掘本村文化资源,讲述黄道人文故事……队员们都感受到故乡人的热情淳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以及茂林书记为举办文化节所付出的心血。签约作者李占青还撰写了专题文章报道。机缘巧合。这次采风,宾主又坐在一起,大家饶有兴致,想继续聆听茂林讲述他的乡村振兴战略。简单的寒暄过后,茂林说,还是想说说文化兴村。我也说不好,一点体会而已。振兴乡村文化,大了说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小了说能增强村人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者去邻村看戏,邻村人说,你村老不唱戏,总是来我村看。明显在精神上高你一头不是?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李老师,他看向我:咱村今年文化节前一天,高田爷早早就拿着准备展出的字画回到村里,我出来时候,村里很多人还没起来。我说高田爷你这么早回来,我连饭也没给你预备,怎么办?高田爷说,我吃过饭了,村里人少,我怕你一个人张罗不过来,特意叫回儿子们,让他们都出钱出力来帮办。可是一会儿,李老师,一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绑铁丝的,拉横幅的,挂灯笼的,打扫的,搬运的,钉钉子的,人人都主动找事做,实在做不动就帮忙出主意,事多架不住人手稠,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完善。听茂林这么一说,我也想起几个月前筹办文化节的事。因为是一个村,又是师生,我俩经常聊起村里,他有什么想法也愿意和我分享。文化节期间,茂林邀请在外多年的几位前辈加入“黄道吉日群”,共同商议策划。耄耋之年的人们,听说自己的村庄里要举办文化节,这可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啊!一个个兴奋的不得了,纷纷为文化节出谋划策,都希望“黄道吉日”不仅是吉祥之称,还能成为新时代村庄的文化标识。万事俱备之时,大家又都为资金担心,大小是个活动,任何一个项目都要拿钱说话,凭微薄的集体经济和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恐怕杯水车薪。茂林一向是个有主见肯担当的人,他说,筹集活动经费采取自愿,不搞摊派,不给压力,筹到多少算多少,大不了我一人包圆。结果,活动当天,我看到大大的玫红纸上,一行行写满了捐资助力者的名单。离家在外的,本村的,邻村土黄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这一场文化盛宴竭尽所能,凝心聚力,展现了新时代故乡人的精神风貌。俊华等几位驻村干部也不时地讲出下乡以来的感受,他们说这里自然条件不算优越,可群众基础好,李书记有胆有识,村民们凝心聚力,他们有信心把乡村振兴事业做得更好。在座的同伴们也纷纷称赞,说这里的村子虽小,但风水好,人心齐。李占青说,为了写好那一篇报道我采访了村里好几个老人,从他们身上我发现这一带的人们身上有股子劲,一种说不出来的执着坚持、一往无前的精神。杨老师接住话题说,其实乡村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民俗风情、语言文字、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人物精神等都是。村史上,家谱上,古碑文上都能找到文化印迹。茂林说,下一步我准备和村民一道,进一步挖掘村庄文化,讲好文化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为实现乡村振兴尽一己之力。这也算是作为一名村书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历史的珍视和未来的承诺吧!说到这里,茂林又转向我:李老师,祭祀也算文化吧?我说当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就是中国文化。“现在提倡文明祭祀,鲜花一支寄托哀思。明年清明,我准备给回村上坟的人们准备一些鲜花,供他们祭祀祖先,祭祀完毕还要邀请他们回咱家吃饭。不是怕人家们买不起,吃不起,是想让在外地的黄道村人有一种归属感,记住故乡,记住乡愁。”茂林为人一向踏实低调。他常说,打心里喜欢文化,但念书时不懂得好好学。我说文化不一定都能在学校学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文化,社会实践更重要。你这几年在基层摸爬滚打,一天天地成长,不光自己有了“文化”,还希望文化兴村,以文化人,这不是最大的文化么?愉快的交谈,让每个人都有了观景以外的另一种收获。窗外,濛濛细雨驱散了连日来的暑热,清凉的风带来阵阵舒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