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明豆兰:
维明豆兰并不是一个全新物种它是白毛卷瓣兰变种,白毛卷瓣兰最早在年,由台湾大学苏鸿傑教授采自屏东浸水营古道,并与刘棠瑞教授共同描述命名,当时归类为卷瓣兰属,种小名由alba(白)和ciliated(具纤毛的)二字所组成,用来形容本种花朵上萼片与花瓣周围具有丝状纤细白毛,中文名亦以此特征命名。
卷瓣兰属分类名称来自拉丁卷云(边缘)和希腊花冠(花瓣),此意思是边缘花瓣。是指其侧萼片长长伸出,并在中段以后扭绞在一起,成一细条状,该属共有种以上,分布于非洲与亚洲热带地区。后归入豆兰属。
在年,由日本植物学者中岛得一郎及中导邦夫将白毛卷瓣兰归入豆兰属中。至于中文名称习惯用白毛卷瓣兰来称呼。白毛卷瓣兰有多个变种,目前主要有个四个变种。
1.台中豆兰:此变种是在年由应绍舜在中国林业季刊命名描述为Bulbophyllumtaichungi--anum(台中豆兰),后经中国的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认定为白毛卷瓣兰变种var.albocili--atum。
2.杉林溪卷瓣兰:由沈伯能首先发现收集,年由台湾大学的林赞标教授和张燕命名描述。
3.维明卷瓣兰:由林维明首先发现收集,在年由林赞标和黄玲珑描述命名
4.短梗豆兰:这是原先为Bulbophyllumbrevipedunculatum在年由许天栓和钟诗文描述命名,后在年由林维明重新分类描述命名为白毛卷瓣兰变种。等等其它变种,目前英国皇家园艺协会认定有3个变种,至于其它变种尚未被英国园艺协会认定,多个变种目前在分类有点混乱,这有可能产地林相不同产生个体不同变化,种与变种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
白毛卷瓣兰是特有种小型豆兰,原生地为~公尺中海拔山区,大片附生在常有云雾潮湿未被破坏原始森林中的布满青苔中下树干层上,其分布广泛,但其族群数量零星,是属于稀有的兰花之一。
地下茎具攀缘性有纤细的根状匍伏茎上有细纤毛,直径1mm,假球茎卵形,相当细小,假球茎彼此间距约1~2.5公分,其根细长呈灰白色,假球茎略歪斜,微成峻角状,顶生一枚革质楕圆形叶片,无柄长椭圆或倒卵形,叶长约2~6公分,寛约1公分以下。花期春季。花梗纤细从假球茎底部斜抽而出,长约3~5公分,顶生2~5朵小花,排列成繖形,花长约9mm,花色明亮,有橘红色、红色、橙黄色,花朵整体观看相当耀眼可爱,花萼与唇瓣周围具纤细白毛,侧萼片上端相黏,下端扩大,看起来就像是一双双的小红鞋,兰商常称作「红鞋豆兰」或「小红鞋」。
「维明豆兰」,则是林维明年时,在雨雾交杂的南横公路上,海拔1,公尺的原始阔叶林中发现,「因为观察到植株有异,于是采集了几段携回栽培。」隔年,交由在兰科植物分类学家林赞标教授鉴定,确认是白毛卷瓣兰的变种,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年由林赞标和黄玲珑发表。维明豆兰在植株形态和花朵形状与白毛卷瓣兰难以辨别,在花朵上仔细观察与白毛卷瓣兰比对可以明显看出维明豆兰拥有两倍长的唇瓣,较长的侧瓣纤毛,以及往下弯曲的蕊柱臂状凸。
喜欢从树叶照射而出散漫光线,由于生长在云雾带,喜欢高湿度,对水中水气需求较高,但忌浸湿和闷热干燥,空气中需流动通风,平地栽培不易,因为它属中高海拔中低温环境,与平地闷热低湿气环境不同,常常平地种植假球茎有越来越萎缩现象,植株会慢慢衰弱死亡,若爬山与遇到它,静静观赏拍摄其可爱模样就好,请勿带它下山,它会水土不服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