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暂离喧嚣,
得片刻闲暇。
遂取薄宣一纸,
描绘世间风物景致,
澄心清神,修身养性。
日月山水,
亘古长存不灭,
但稍嫌单调寡淡。
梅兰竹菊,
各具姿态风神,
正合画者之意。
明代书商黄凤池,
曾辑《梅竹兰菊四谱》,
大赞四者风骨。
自此,
花中“四君子”之名,
广泛地流传开来,
成为超凡格调的象征。
欣然落笔,
水墨颜料晕染纸上。
雪梅,幽兰,
修竹,淡菊,
一一施展风韵,
恍然如入,花间仙境。
01
傲骨
王安石诗云: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寒冬时节,冰天雪地。
在一片茫茫的白色中,
墙角悄然绽放的数枝梅花,
仿似人间另一种绝色。
但人们爱梅花,
远不止爱她独自美丽。
在百花凋零的冬日,
梅花不畏严寒,
永远傲然盛放,
冰雪,仿佛只是点缀。
如此凛然傲骨,
不仅教百花羞惭,
也令世人肃然起敬。
文人雅客,
纷纷题诗作词,
盛赞梅花的清高品格。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站之外,断桥边上,
梅花寂寞地开着,
无人过问。
黄昏降临,她独自哀愁,
更遭到了凄风冷雨的摧残。
然而,孤傲的她,
却无意开在和暖的春日,
任凭百花妒忌自己的美丽,
也不愿自降身份争妍斗艳。
即使在寒风中凋零,
被碾作尘泥,
仍旧散发缕缕清香。
酷爱梅花的陆游,
将她作为自身精神载体,
倾情歌颂其超凡格调。
他一生致力收复河山,
但爱国热情屡屡被现实打击。
悲愤之余,以梅寄志,
从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
傲骨不屈,矢志不渝。
02
孤高
清幽的兰花,
常开于无人山谷之中,
远离人间繁华,
不与世俗同流,
却自有一番风骨,
孤芳自赏,淡香飘远。
宋末诗人郑思肖,
擅画墨兰,
常画“露根兰”,
根茎不沾染泥土。
无土,寓意国土沦丧;
露根,免被尘垢玷污。
他以兰花象征气节,
表达对故国的忠诚不二。
即使永世孤独,
也要保持坚贞,
绝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
元末画家倪瓒,
听闻郑思肖的事迹,
大为触动。
于是为其所画的墨兰,
题诗一首,
盛赞思肖风骨如兰。
秋风兰蕙化为茅,
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
泪泉和墨写离骚。
——倪瓒《题郑所南兰》
秋风萧瑟,
兰花和蕙草都化为茅草,
南方的故国一片凄凉,
生气全无。
唯有郑所南(思肖)忠心不改,
泪如泉涌,融入墨中,
像千年前的屈原一样,
书写字字血泪的爱国篇章。
清香幽远,
高雅脱俗,
这是兰花的孤独,
亦是慕兰者的风骨。
孤独难言,
却让灵魂高贵。
03
刚直
山野中,庭院内,
竹的身影处处可见。
清风吹拂竹海,
月光从竹间穿行。
翠竹幽幽,筛风弄月,
却始终与风月不相关,
潇洒一生,永葆刚直。
清代才子郑板桥,
名列“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人称“三绝”。
尤喜画竹写竹,
传神写意,借竹咏志。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长于青山,立根破岩,
岿然不动,是为刚;
千磨万击,坚强劲健,
风吹不移,是为直。
为竹写照的郑板桥,
一如竹般刚直不阿。
为官期间,他体恤百姓,
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竹,正是他人格的缩影。
既刚而直,
宁折不弯,
人生之道当如竹。
刚直,是一种气节,
更是一种精神高度。
04
清淡
开在深秋的淡菊,
素来为人们所喜爱。
菊的魅力,
不仅在于花的本身,
更在于她所展示的,
不同寻常的精神格调。
周敦颐《爱莲说》云:
“晋陶渊明独爱菊。”
东晋诗人陶渊明,
淡泊名利,辞官归隐,
享受清贫的田园生活。
自他之后,菊花,
成为了隐士的象征,
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寓。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的淡泊;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这是林黛玉的清高。
清高,淡泊,无争,
君子爱菊,自有情由。
正所谓,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保持清淡的心境,
不慕繁华,不事虚浮,
人生便简单而美好。
清淡,是一种不俗的智慧。
05
超凡
梅兰竹菊,
花中君子。
虽体态不一,
却各具风姿,
自有超凡格调。
人世喧嚣,
不妨寻一方净土,
种梅兰几株,
栽竹菊数盆,
让精神得以歇息,
灵魂有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