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江郎讲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我的家乡河北,河北有一种蔬菜,叫“茴香。既为蔬菜,可知就不是食其作为调料的籽实,而是幼苗。吃法是可以炒,也可以做成馅包饺子或包包子。某年母亲回老家,带了一些茴香籽到青海来,种而食其苗,感觉是不好吃,我母亲的评价,是没有茴香味。青海的吃食中,有一种是洋芋,雅称为马铃薯,长得好而又好吃。河北的洋芋就不好,吃的话也逊色于青海的。
这种现象,借用一句古人的话打比方,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这实在自然而然,油然而生。同样自然而然,非是由于玉皇或者。上帝旨意的,还有多瑙河、莱茵河的水,滋养出了油画;黄河、长江的水,滋养出了国画。当然也可以把油画“移植到长江黄河的流域来,也会发芽生长,但是正如我母亲说,没有茴香味。也正如国之古人说,橘到淮北去,也能生长,但不复为橘。
国画这么说,好像是拒绝学习的主张了,非也,因为枳,毕竟也是一物,如同虽然茴香而无味,毕竟还是茴香,但是不能得枳而忘橘,也不能因为得到了无味的,就说有味的土气俗气。不然,不是逐末而忘本么?会遭人笑话和瞧不起。此有一幅具茴香之味,或者是淮南之橘质地的画,是唐寅的《落霞孤鹜图》。唐寅是“明四家之一,画属于沈周、文徵明的吴门画派类型。
他的画大致而不是细致划分的话,以三十岁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那一年,他卷入了“科场行贿”案,从此断了做官的路,思想发生变化,画风当然也就发生变化。前画主要从“元四家传统;书则主宗唐初欧阳询。后初师周臣,受“院体影响较深,兼学其他;书则融入颜。四十岁后,画风渐离周臣。
唐寅的《落霞孤鹜图》然而《落霞孤鹜图》系此时期作品,大约作于四十七岁,已呈细笔风貌。近景多有刻画而远景简明,树石勾线细劲工谨,多用中锋。而山石之皴,则不仅披麻,乱柴也多有穿插,墨色富于变化,又往往干笔,使人读了,整体的感受是清润秀雅,可以涤荡人心里的灰尘。多瑙、莱茵是油画的淮南,黄河、长江是国画的淮南。有枳不妨,可喜,因为多了一样可看的品种,但各不离故土,方可为橘,油画为什么没有出产在东方?国画为什么没有出生在西方?既然不是玉皇或者。上帝授意的,就自有它“自然而然的道理,而“自然之理,人力不可违拗,拗也拗不过。
孔夫子把艺术看成是“成性亦修身”的内省功夫的一部分,因此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中国传统艺术,当然包括绘画,就无可逃避地具备了可以乐而不可以淫,可以哀而不可以伤的中庸之美特质。
国画山水然而我们发现,西方有的画派或者画家,也有倡导和谐美的,比如达芬奇。这与中国绘画的传统理念,似乎相类似。但是我们还发现,西方的和谐,是与真与神相勾连,中国的则与天(自然)相勾连。所以西画是外形的,构图的,比例的;中国画是内在平衡的,感情平和的。
由于儒家中庸和道家无为思想的浸润,中国的文人画虽然也强调个人内在情感的表现,但却不宣扬“人本”,而是推己及人;对于忧患的体验,不夸张、不激愤,而是持之以平和与达观的态度。的确,中国画自有自己的高明之处,它不仅是抒发情感与思想的,还是修身养性的:它不仅是可以让人欣赏的,还是用“推己及人之法,使人修身养性的。所以中国画的山水林泉,多表现为波澜不惊;就是风风雨雨,也是风和雨细,云雾漫卷轻舒;画中人物,也多为听泉读诗修道雅集,真是一派平和景象、恬静心迹。
西方有的画派譬如明四家之一仇英的《莲溪渔隐图》。仇英的山水和人物都好,偶尔也作花卉。他的山水,因为从南宋院体入手,所以有人把他归入“院体一类。其实不然,史籍说他“其出甚微”,并没有当过院体画家。由于“入手”的原因,他的画虽然带有院体痕迹的不少,但却包含着若干文人的因素,尤其结识了文微明及其昊门弟子之后,愈发加强。虽然有如《临溪水阁图》者等,保留的南宋院体画法较多,然构图对称,用线细劲含蓄,皴法随意灵动,都显示了汲取文人画之长后对院体的突破,而这也恰恰是仇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董其昌说他:“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亟相推服,太史于此一家画,不能不逊仇氏。将仇英于了文徽明之上。
仇英的青绿山水,兼取赵孟频和文霉明,形成了自己工整清丽的面貌。具体画法又有精细和简逸之别,《莲溪渔隐图》属简逸一路,受赵、文影响较多。画面景色疏朗清明,从中,我们当可以品味到清静高远、平和达观的意趣。画面充满了内在宁静,“成性亦修身的内省功夫,可以说是不浅。
国画艺术中国画,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很不好捉摸。看中国画,往往是恍惚心有所感,觉得好,但是却不能说出为什么好。那个“觉得好的东西,在脑际飘忽,如同风吹柳絮,你知道有那样一件东西,却捉不住它,是觉其好不知其所以好。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能不能说最有代表性?事大,不能轻易妄言。而天人合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根本特征,因此,中国绘画作品,不论绘者有心还是无意,只要是货真价实意义上的“国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就不可逃避,叫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天,有两个含义,一是自然的天,一-是具有神灵性的最高主宰。使用这个概念,有时此义,有时彼义,有时并用,地结合语境去判断。人的概念也是,一是自然的生理的人,一是泛指,指人类社会。使用这个概念的方法,与“天同。天人合一。
花鸟画作小编认为:最高、最广义的天人合一,就是主体融入个体,或者个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着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所以中国绘画的旨趣,在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古代西方,则人与自然各自独立,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西画之所以为西画,国画之所以为国画的根本所在。
因此中国绘画,不求逼真,而求物与人合,人与物通。几株枯木,几竿修竹,几朵兰花,几树老梅,几抹云气,几泫流泉,无不带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品质,无不流露着绘者将己心融于自然之物的迹象。将天人之思,融会于一纸水墨。故尔中国绘画画山水,非是画山水,以五色之墨勾斫皴染,实在是写人心。情感与木石山水同形,所以我们看画,难道看到的不是绘者的胸臆么?明末嵩其昌有一段话,正好道着了这个意思: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即如董其昌的画,举例如《林杪水步图》,便饱含中国绘画天人合一的思想。
参考资料《中国国画名作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