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生活不只是衣食住行,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很多人都觉得读诗无用,既不能涨智慧,也不能带来财富。但对于孩子来说,从小读诗不仅能培养孩子文学底蕴,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意境,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审美和丰富精神世界。
诗歌,哪怕孩子现在还不明白是这些诗什么意思,就算只是音韵,先让孩子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关于读诗,我最深的体会就是:诗歌能让人打心底里纯净起来。
童年是应该有诗相伴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很少能接触到《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更不用说北岛、顾城、聂鲁达、华兹华斯、莱蒙托夫等名家的诗集了。虽没有机会研读经典诗作,但无意中把语文书里的课文记得牢牢的,至今还能背诵。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具有跳动的旋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字,其实也是诗。
例如,一到春天,看见小学生们陆续走进校园,当年课文里的文字就自动跳入我的脑海——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柳树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田野里,我们来到小溪边,我们来到山冈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长江两岸,柳树开始发芽;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啊,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姐姐的胆子真大,敢从天下跳下,蓝天上花儿朵朵,也不知道哪朵是姐姐的花”……
诗,是一个很有魔力的东西,能把孩子与当时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凝结成一粒水晶一样的核,埋在孩子的内心。
我记得有个散文家说过: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儿童的想象力总是超过他的理解能力,他的情感将带他越过心智上的局限。他只有一样东西需要学习,即如何在阅读中享受愉悦。”
孩子读诗是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读诗,与热闹的中国诗词大会无关,与《朗读者》《见字如面》节目的热播无关,而是孩子的内在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当下社会,尤其是学校教育忽略诗歌、排斥诗歌的环境下,更需要让孩子读读诗,在家庭层面把诗歌捡起来,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也许读诗的孩子当时不觉得情感得到满足,心灵受到启迪,生活如何变得清雅,但随着一天天长大,尤其是成年以后,那些读过的、背过的、朗诵过的诗,不经意间会苏醒过来,勾起当年那段回忆。
就像每当春天,我就会想起“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这些文字,想起30多年前的春日,我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逐渐泛绿的杨柳,看到新砌的土墙上插满绿绿的枝条,不知谁家的后院里粉红的桃花盛开。
学者蒙曼也说过,回忆五岁、十岁曾背过的那些诗、有过的那些感触,其实回忆的,除了诗词,还有童年、少年、青年这种混杂的感情。
所以,在孩子上了小学后,父母有必要给孩子准备几本诗集,前面说的唐诗宋词选本不妨放在孩子身边。如有兴致,和孩子一起吟诵《诗经》,或者《古文观止》里的篇章。
读出来,诗才有了灵*与韵味
诗就是要大声朗读的。读出来,诗才有了灵*与韵味。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朗读水平不高,对诗文里的句读、停顿和典故研究不深,可能读错,让人笑话或误人子弟,读出来的声音也不够好听。
我以为这些都没关系,和孩子读一读,慢慢就会发现自己骨子里也是个诗人,那些与诗有关的能力与记忆都会慢慢复苏,也不妨像我一样,边读边学,现学现卖。
在这方面,“宝宝念诗”创始人韩可胜非常值得学习。他教女儿古诗词,都是非居家状态,可以到公园、野外、社区、风景名胜等地方,边走边诵。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他是指着浙西大峡谷旅游时背给女儿的。
他没有固定教材,甚至经典的《唐诗三百首》也不要,而是基本按照一年四季的时令来教。
令人佩服的是,虽然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帮助其感受四季之美、家国情怀的诗词很多,但他没有抓来就用,如春天来临时,他多会选择《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这样的诗篇,而不会选择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和杜甫的“三吏三别”,因为孩子理解不了,认知上有隔阂。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接近音乐的,不仅仅因为诗歌是需要聆听的,还因为诗人在对词汇进行选择与组合时,考虑的是从听觉和内容两方面来唤起人们对音乐美的感知。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选择适合的诗歌时,不能选择说教意味过于明显或单纯讲道理的所谓诗歌,而应注重韵律、文字和思想,选一些有意境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作品。
许多名家亦为孩子做了很多工作,北岛编著的《给孩子的诗》、果麦文化编的《给孩子读诗》、叶嘉莹编的《给孩子的古诗词》、王宜振的《21世纪校园朗诵诗》,都是适合小学生朗读的诗集。
金波与张之路合作的《古城墙上的圆月亮》,内容是回忆老北京的童年生活,两位名家一诗一文,相得益彰,读起来让人想到很多,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至于年幼的孩子,如果对唐诗宋词或较长的诗歌不感兴趣,亲子之间可以共读一些方素珍、张文亮、金波、冰心、叶圣陶等创作的儿童诗。
《古城墙上的圆月亮》
金波、张之路著
《蝴蝶·豌豆》
冰心等著
中国经典童诗集《蝴蝶·豌豆》充满童真童趣,非常适合大人孩子读一读,品一品。相对而言,这些作家的儿童诗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孩子听了往往忍俊不禁。例如,方素珍的《明天要远足》就写活了儿童期待远足的心情:
翻过来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海
真的像老师说的
那么多种颜色吗?
翻过去
唉——
睡不着
那地方的云
真的像同学说的
那么洁白柔软吗?
翻过来
翻过去
唉——
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
一些歌词也是很优美的童诗
除了中外诗集,我发现一些歌词也是很优美的童诗,如罗大佑的《童年》。小时候,我听班里一位女生唱《兰花草》,不仅爱上了这个清幽舒缓的旋律,更是对颇有诗意的歌词念念不忘。
长大后,一个偶然机会我才知道,原来歌词是胡适写的——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读着读着,旋律也从嘴中哼了出来。
父母和孩子读完诗歌,还可以一起唱一唱,帮助孩子爱上诗歌,抑或和孩子聊聊罗大佑、胡适等,这也能加深孩子对诗歌的印象。
不论是国内的诗还是国外的诗,每一首诗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新世界,都是在品味语言之美。心理学专家徐浩渊说过,诗和孩子是天然的关系,所以尽量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培养孩子的美感。
孩子纯真而自然,而诗是心里流淌出来的东西,孩子不见得能完全理解文字,但能感受那种或强烈或悠长的情感。
读诗亦是没有时间、年龄限制的,父母和孩子可以在早起时读几篇,也可以在临睡前读几分钟。当孩子觉得诗歌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慢慢将之内化,每一天都将充满诗意,也许某一天也能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诗来。
推荐这些诗集给每一位父母,于清晨或午后,或睡前温暖的灯光下,为你的孩子读上一首诗。
不管他懂还是不懂,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是有理解和接纳能力的存在。
就像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明白一些道理,这句话就会种在我们的心里,等慢慢长大了以后才能理解它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先给他们埋下一颗种子吧。
亲爱的孩子,愿你一生有诗相伴。
本文选摘自张贵勇畅销书《给孩子的童年书》
张贵勇
《中国教育报》资深编辑,新阅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新民晚报》《未来教育家》《中华家教》等报刊杂志专栏作者。热爱阅读,推广阅读,著有《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真正的陪伴》《阅读的旅程》《读书成就名师》等。
END
文章来源亲近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