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豆瓣兰云南为山区省份,山高谷深,海拔相差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米;最低点为中越交界的河口县,海拔76.4米;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现象繁多,矿藏资源丰富;气候类型独特,垂直变化明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川湖泊纵横,雨热同季,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植物均有分布,是得天独厚的兰属植物资源富集地和重要原生地之一,被誉为世界上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繁衍环境最为优越的兰花品种“基因库”;在已知兰属植物中我国的品种占世界的50%,云南则占全国的90%以上,具有种类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和特有品种多等特点,豆瓣兰即云南众多的优秀兰花品种之一。
云南豆瓣兰的分布及生态环境
豆瓣兰,即线叶春兰(c.goeringiivar.serratum),因花朵瓣质及颜色大多类似青蚕豆瓣而得名,又称线兰、豆瓣绿、鹦哥绿、翠兰、丝茅兰等,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大致和春兰相当,长江以南大部份省区市均有分布,云、贵、川、桂、鄂、湘等省区较多,云南境内从滇西北较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到温暖的滇南低海拔地区均有分布,仅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州低热河谷地带较少,以昆明、曲靖、文山、红河、玉溪、楚雄、大理、怒江、保山、丽江等地州市为多;且在有的地方是蕴藏量较大的兰花品种之一。
豆瓣兰属温带耐寒型兰花,生长不太择地形,无论是山坡、谷地、山沟等均能生长,一般生长于15—35о的山坡地,土壤选择不严,红壤、灰化土、腐殖土上均能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表层肥力较高、保水性较好的腐殖质覆盖,其下有透水性较好的碎石层,雨季不积水,迳流小,保水力强,蒸发量小,地被植物少,上午能受阳光照射的西坡或西南坡较多见和生长良好。上面的植物多为云南铁杉、云南松、思茅松、锥栗、白栗、水冬瓜、黄背栎、矮杨梅、杜鹃等常绿或落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林或灌木丛,这些植物大多不含精油、醇、醚及芳香性杀菌物质,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而栎树又是良好的菌材,可能对兰菌的活动有利。
云南豆瓣兰的园艺种植历史及现状
由于生长于高原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高原强紫外线照射、地下矿藏丰富等综合因素影响,使具有下列性状特征及优点:
(一)叶型:叶型有细叶、中宽叶、宽叶等;以细叶及中宽叶为多见,半垂形,叶缘有细锯齿;叶4—6片丛生,是叶品也可到8叶以上,线型,长30—60cm,宽0.3—1cm左右,3—4片叶鞘紧抱有力,长势厚实,优美飘逸;尚有叶艺、奇叶、矮种等;
(二)花期:开花时间较朵香、莲瓣兰等春兰类略早,一般从10月底即放花,延至翌年3月,花期比春兰较长,花朵一般开三四十天仍无凋容,长者能开六七十天;
(三)花型:花出架,花葶直立,高约12—35cm,每葶着花1-2朵,花径5—7cm;花瓣通常比朵香厚硕,故具有较好瓣型,梅瓣、荷瓣、荷型瓣、荷型水仙瓣较多,常见平肩、飞肩,时见硬捧、半硬捧;瓣型变异较多,有多瓣、少瓣、奇瓣、团瓣、菊瓣、副瓣蝶、捧瓣蝶、芯蝶、硬捧、半硬捧、树型。如此丰富的瓣型和变异既能附合我国传统兰文化的审美观,也能满足不少新潮兰花爱好者对瓣型新、奇、怪的审美追求;更为难得的是豆瓣兰瓣型性状较为稳定,不会像其他一些兰花品种,下山复花后瓣型往往开不到位;豆瓣兰瓣型不但稳定,园艺种植还有一代比一代好的走向;变异品种如奇花、蝶花等也大多能稳得住。
(四)花色:多为豆绿色,但有很多变化,大红,桔红、朱金、桃红、黄、金黄、紫红、白等;特别要提到的是,其中的红花和朱金花系列颜色极为鲜明,十分抢眼夺目,且后明,越晒越红,越开越艳丽;有的瓣子(尤其是唇瓣)上还附有一层晶莹的晶砂,显得温润细糯,深受日本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