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是这俗世芳尘中的高雅四君子,梅花凌寒绽放,傲骨铮铮;兰花生于幽谷,不求闻达只烟霞,幽香清雅;翠竹高节欲凌云,高风亮节;菊花自择秋寒不媚春阳,淡泊于山野。梅兰竹菊自古便是高洁清雅品行的象征,常被品行端正的人用来自省或自勉。
有一位开国少将,他有一对非常喜爱的镇纸,日日摆放在书桌可以随时看见的地方,他之所以这样喜欢这对镇纸并不是因为这对镇纸是多么珍贵的古董,而是因为这对镇纸上分别刻着“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的格言联。
这位开国少将确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品格如竹似梅,刚正高洁、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这位开国少将叫尤太忠。
英雄的模样
尤太忠,年出生在河南省信阳光山一个贫苦的农家。尤太忠出生时,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常年战乱,硝烟动荡中长大的尤太忠心中燃烧着一团战场杀敌、挣脱压迫与贫苦的烈火。
尤太忠十三岁时,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接触到了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便毅然加入工农红军跟随红军队伍投身土地革命战争。两年后,表现突出的尤太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年后,机智勇敢的尤太忠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再到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战场上英勇无畏、机智果敢的尤太忠跟随中国共产党一路征战,战功赫赫。
新中国成立后,尤太忠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年,尤太忠被授予少将军衔。年,尤太忠被授予上将军衔。
战场上,尤太忠英勇善战、歼敌无数,战功赫赫,是名副其实的大英雄。战场外,生活中,尤太忠更是一位刚正高洁、义薄云天的人生英雄。
常言相由心生,尤太忠生得鼻直口阔、地阁方圆,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两道竖纹尽显威武,而尤太忠威严却不失平易,一身浩然正气就是理想中英雄的样子。
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工作中的勤恳奉献自不必说,尤太忠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对待下属、对待战友、对待生活更是让人尊敬的好领导、好兄弟、好榜样,是闪着光亮的人生英雄。
英雄的俭以养德
通常的印象中,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大将军在生活中会是一个很随意的大老粗,但尤太忠却是一位对生活很有要求的人。尤太忠对于生活的要求并不是追求高品质,或是高雅的生活态度,恰恰相反,他对生活的要求却是朴实节俭。
出生于贫苦,成长于战乱,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尤太忠深知生活的不易、物资的珍贵。
所以,尤太忠无论是在战争时官至团长,还是建国后官至陆军二十七军军长,军区司令员等,无论军衔至少将还是上将,尤太忠的生活标准都始终如一,从未因官职的提升而不断提高,总是一如既往的朴实节俭。让人肃然起敬的俭朴好榜样。
一次,尤太忠到北京开会,会议休息期间他到机关食堂吃饭,刚买完饭菜坐下准备吃饭时,尤太忠遇见了一位老战友,遇到老战友是太高兴的事了,尤太忠便开玩笑说了让老战友请他喝口好酒,结果老战友就让服务员上了一瓶茅台酒。
尤太忠的老战友当日事务缠身,与尤太忠短暂问候后还没来得及陪尤太忠喝上一杯便不得不匆匆离开,忙碌中忘记了结算茅台酒的酒钱。
尤太忠吃完饭准备离开时,服务员让他结账,尤太忠愣了一下告诉服务员他的饭菜已经结算过了,服务员说不是饭菜钱,是茅台酒还需要3块钱。
尤太忠付了3块钱酒钱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他当然不是因为与老战友计较这3块钱的酒钱而难受,他是觉得这酒太贵了!但他也并是觉得这酒不值3块钱,而是对于尤太忠而言这3块钱应该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先不论当时的3块钱相当于现在几百元的金额,而那时的尤太忠自然也是出得起这3块钱的,如果在好酒的人眼中,这样的佳酿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尤太忠虽也好酒,但在尤太忠眼中这一瓶茅台酒不如实实在在的粮食有价值,不如用来给孩子买书本有价值,不如用来帮助更需要的人有价值。此后,尤太忠再没喝过茅台酒。
英雄的品格
战场上,面对敌人,尤太忠是所向披靡、让敌人敬畏的英雄。生活中,对待下属、战友,尤太忠是同生共死、同甘共苦、共同进退的好兄弟。
年尤太忠率部参加解放重庆,一日刘伯承找尤太忠议事,办公区域内到处找不到尤太忠,刘伯承便寻问尤太忠的领导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是否知道尤太忠的去向,王近山肯定的告诉刘伯承尤太忠一定在大街上。
当时外面正在下大雨,刘伯承不解地问道:下着大雨,他在街上干嘛?王近山回答:他的部队都在街上淋雨,尤太忠肯定也在街上和他的部队在一起。
旁边的杜义德补充道:只要有一个他的兵还在街上,尤太忠就不会扔下他的兵不管。于是刘伯承让王近山派人去找尤太忠,果然在大街上,在大雨中,尤太忠和他的士兵们在一起淋雨。在大雨中被淋透的士兵们,身上虽然是湿漉漉的寒冷,但心中一定是一直暖烘烘的。
年,王近山因为个人情感问题提出离婚从而造成不良影响,犯下错误,导致被开除党籍,保留军籍,军衔从中将降为大校,撤销一切职务到河南省周口的黄泛区农场任副场长。
四年后,王近山彻底悔过并写信承认错误,中央领导决定结束对王近山的处罚恢复其副兵团级待遇,担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的处罚虽然已经撤销,但他以前的一些老部下仍然敏感地回避与他接触,而得知王近山回南京消息的尤太忠却立即喜滋滋的跑去火车站迎接王近山,真是落难之时见人心。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这是许世友生前的遗愿。许世友幼年丧父,依赖母亲艰辛长大,许世友参军后无法在母亲身边恪尽孝道,心中一直愧疚而无法释怀,所以许世友死后要和母亲土葬在一起陪伴母亲。
许世友没有在中央关于领导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签字,成为唯一一位土葬的将军。虽然许世友的遗愿在情理之中,也经中央批示“下不为例”,但在当时提倡火葬,应为表率的时期,许世友的遗愿是有些敏感性的。
但尤太忠得知后,一向节俭的他却特地从广西选了两棵百年楠木运到广西给许世友做成棺木,安葬了昔日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
小结:
无论是对待王近山还是许世友,在别人都退后以求安身时,只要是对的、需要他尤太忠的时刻,尤太忠都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这样的义气比在战场上的出生入死还要情深义重。
对待敌人的无情,对待下属的同甘共苦,对待战友的同舟共济,对待生活的朴实节俭,尤太忠每一件每一桩行事无不是顶天立地、让人敬爱的真英雄。他在战场上的英雄本色,在情谊中的义薄云天,在生活中的浩然正气,无不彰显着尤太忠刚正高洁的高贵品格。
“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之上”这十个字不仅仅镌刻在尤太忠书桌上那对时刻可见的镇纸上,更是深深地镌刻在尤太忠的令人敬重的品性中,烙印在尤太忠为人处世的点滴中,无论这世界如何变化,时间过去多久,尤太忠与他的竹梅品格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高贵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