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您这是什么意思?"我看着婆婆手中的房产中介名片,心里咯噔一下。
"哎呀,我这不是想着你们小两口住这么大的房子也是浪费嘛。"婆婆笑着说。
一旁的小叔子和他未婚妻正笑吟吟地打量着我的江景房。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父母婚前的千叮咛万嘱咐。
正当我思绪万千之际,婆婆轻声对赵杰说:"儿子,这事你得想想办法……"
01我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父亲姚远山是本地排名前五的房地产开发商,母亲钱雅琴是市图书馆的馆长。我从小生活在城市最繁华的商圈,家里的别墅就在城市天际线的制高点。然而,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父母却格外注重对我的品德教育。
"小满,记住,富贵不能淫。"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我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想要炫耀时,母亲总会温柔地提醒我:"优秀是用来充实自己的,不是用来俯视他人的。"就这样,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我虽然生活优渥,却从不会因为家境而傲慢。
在我十二岁那年,父亲的一个合作伙伴因为经营不善,企业破产了。父亲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借给对方一笔钱东山再起。母亲告诉我:"小满,你要记住,商场如战场,但做人要有温度。"这些言传身教,为我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考志愿填报时,我的选择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作为市重点中学的优等生,我完全可以选择清华北大的金融管理专业,但我却毅然决然地报考了中央美院的艺术设计系。
"姚小满,你是不是疯了?你爸可是做房地产的,你学这个,以后怎么继承家业?"我最好的闺蜜李婷难以置信地问我。
"但这才是我喜欢的啊。"我笃定地回答。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父母非常支持我的选择。
"孩子,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活得开心。"父亲拍着我的肩膀说,"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比接手现成的产业更有意义。"
母亲则笑着补充:"况且你爸这些产业又不会长腿跑了,你要是以后想接手,随时都可以。"
就这样,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心仪的专业。四年的大学时光,我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看展览、画素描、做设计,虽然有时也会熬夜赶设计稿到凌晨,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02大学毕业后,我婉拒了父亲介绍的房地产公司高管职位,选择了一家高端画廊担任设计策展人。薪水自然比不上地产界的同学,但能够每天与艺术为伴,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小满啊,你这工资也太低了吧?你表姐做房地产一个月都好几万呢。"每次家族聚会,总会有亲戚这样说。但父母从不在意这些,反而经常来画廊捧场,为我办的每一场展览都感到骄傲。
在画廊工作的第二年,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降临了。母亲突然提出要给我准备一套陪嫁房。
"妈,这也太早了吧?我都还没对象呢。"我有些惊讶地说。
"早做准备总是好的。"母亲拉着我的手,"而且现在的房价一年比一年高,趁现在买最合适。"
就这样,母亲带着我看了整整一个月的房子。最终,她选中了滨江路的"江景湾"小区。这是一套位于25层的精装修住房,平米的面积,三室两厅的格局,最吸引人的是客厅和主卧都能看到江景。
"这位置太好了,以后肯定升值。"母亲非常满意,"而且你看这个装修,低调又不失档次,住起来舒服。"
与赵杰的相遇,是在市美术馆举办的一场现代艺术展上。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在驻足欣赏一幅抽象画,身边突然响起一个温和的男声:"这幅画真有意思,像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转头一看,是个穿着休闲西装的男子,长相温润,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虽然他的艺术见解略显粗浅,但那份认真劲却打动了我。后来才知道,他特意查了很多资料才来看展。
赵杰是从农村考上大学后留在城市工作的。虽然不懂艺术,但他很愿意学习,常常陪我看展览,认真听我讲解艺术品的内涵。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他的陪伴。
"爸,妈,这是赵杰。"在交往三个月后,我把他带回了家。父母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友善,尤其是父亲,很欣赏赵杰的上进心。
"小伙子不错,虽然家境普通,但很有志气。"父亲后来对我说。只是母亲偶尔会露出担忧的神色,但也没说什么。
0婚礼前一周,父母把我叫到书房。母亲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档案袋,郑重其事地交给我。
"这是江景房的房产证,还有一份婚前财产协议书。"母亲说着,又补充道,"小满,这些文件你一定要保管好,千万不能马虎。"
我有些不解:"妈,至于这么慎重吗?"
父亲坐在一旁说:"小满,在感情里,有时候底牌也是一种保护。这套房子是我和你妈给你的保障,无论以后发生什么,至少你都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当时的我还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是点头答应着。直到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才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远见。
婚后不久,赵杰的父母从农村搬了过来。婆婆张兰花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说话直来直去,待人处事都带着几分粗犷。我理解这是环境造就的性格,便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
刚开始时,我们相处得还算融洽。我会用心准备可口的饭菜,也会陪婆婆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但好景不长,婆婆对我的态度渐渐变得微妙起来。
"现在的年轻人,一件衣服要花好几百,真不知道钱是怎么长的。"一次我买了件新连衣裙,婆婆就在饭桌上这样说。
"妈,这是我用工资买的。"我试图解释。
"你那点工资够干什么?要不是住着这么好的房子,平时也该省着点。"婆婆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满。
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婆婆开始对我的一切消费指手画脚。买个新的餐具,她会说浪费;点个外卖,她会说败家。渐渐地,我发现她对这套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