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孔子
中国人对于花的理解与热爱,
往往是从对生命的领悟中得来,
花之情就是人之情。
在中国人眼中,百花中,
最为独特的当属兰花。
兰花被称为国兰,
有王者之香,君子之品,
不仅能愉悦感官,更可寄以心曲。
兰花品德高洁,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
古人以兰赋墨、借兰抒怀,
“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视兰花为高洁、典雅、
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兰,已经成为一种气质,
融入进中华民族的精神。
兰花之美,只有中国人最懂!
01
幽兰,不因无人而不芳
两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
而终不见用于诸侯。在归家途中,
路过一处隐秘山谷。
这里人迹罕至,
但却有一丛幽兰生于杂草之中,
岿然独茂,迎风散香,
丝毫不在意身边都是杂草,
不在意有没有欣赏之人人。
时间过了一千多年,
韩愈在《猗兰操》中写道: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有王者之香,其性幽贞,
没有人采佩,
对兰花本身有什么损害呢?
在中国,兰花又被称为国兰,
我们的兰花和别人的兰花是不一样,
它凝聚着太多的故事和传承。
正是由孔子、韩愈这样的注入,
所以千百年来,
兰花一直被视为君子,
被中国人热烈地爱着,
为它写诗,为它做画,为它歌咏……
五代黄居寀(~年后)《花卉写生图册》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
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
让他造出了飘逸流畅、
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
他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之中,
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我国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爱图梅瓶,
有“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
“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鹤”四幅图,
可见,王羲之爱兰影响之深远。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书画界的旷世奇才徐渭
更是以兰花为自己生命与人格的写照
在送画于友人仙华,题诗曰:
“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
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
以“无媚”与“清苦”概括自己的人生
明徐渭(~)《双清图》水墨绫本明代四才子文徵明也喜养兰画兰,
他从栽兰、赏兰中获得了艺术灵感,
所画的兰花,秀丽婉润,
风度翩翩,人称“文兰”,
成为了画坛里
首屈一指的画兰大家
兰竹石图明文徵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02
赏兰,喜得清雅在人间
“兰有四清,气清,色清,姿清,韵清。”
兰花,品种甚多,姿态万千,
枝叶或婀娜垂落、或刚劲直立,
皆有刚柔并济的气度。
花朵或团团紧簇,或闲闲几朵,
色彩明丽而不妖艳,
香气清幽而不浓浊。
赏兰当在惠风、轻烟、淡阴、嫩清天气,
挑选清露、晓日、晚霞、皓月之时。
清人许霁楼《兰蕙小史》里说,
最美的时刻是坐在窗下,
风轻轻吹,兰花微摇时,
一个人静静看着。
如果好友来了,那就煮一壶茶。
茶的醇香,兰的清香,
徐徐萦绕在身边,清心自在。
清雅之兰,须有清心来赏。
兰的美好,在于它让我们有了一个理由:
花都开好了,何不静下心来生活?
03
听兰,唱得清馨在耳边
据说孔子在山谷里唱的那首《猗兰操》,
是最早的关于兰花的歌。
但或许人们更熟悉的还是
那首简单直白的《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最初的词是胡适写的,后来才谱成曲。
当年友人送了胡适一盆兰花草,
他很是欢喜,细心地养着。
每日要看它三回,天冷了又赶紧抱进屋里。
可是直到秋天,还没开花,
只有几片青翠的兰叶。
于是胡适把自己的这份心情,
写成这首小诗,名为《希望》。
明明是件略有遗憾的事,
却被他写出了几分可爱天真。
也许这盆兰草不会开花,
可是胡适的心里早已开出了花,
那是向往美丽的花。
这不就像是我们在追逐一切美好与爱,
也许不一定追得到,
但那一路的欢馨就是生命的答案。
兰的美好,
在于当它来到我们的生命中时,
就已经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就已经让我们心向往之。
04
说兰,叹得清气在心间
孔子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这句话或许是对兰之品格最好的注解。
兰花,本就来自深谷丛林间,
不因为没有人来就不吐露芬芳,
而君子要修身养性,
也不会因为未能施展而改变志向。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德才兼备的人在一起,
就像住在养了芝兰的地方,
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了,
因为自己已经与他们融为一体。
中国人对兰花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
兰花的品格早已成为中国人集体性格的一部分。
兰花,立道坚贞,洁身自好,
其香也淡,其姿也雅,
其境也幽,兰花之美,
只有中国人最懂。
◎本文转载自“古典书城”,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