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往事系列文章之
爱在永远呵护我们心中的白玉兰
尤德胜
34年前,校园里一群爱好文学的孩子们,于年3月12日成立了安徽农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白玉兰”文学社,也是当时全校的第一个学生社团。“白玉兰”文学社大旗一扬,爱好文学的同学们蜂拥而至,于是催生了芬芳校园的《白玉兰》期刊的创办。一个文学社团,又有一个习作园地,这在安农校史上是开创性的。而担当这个开创者的正是那些爱农又爱文的一群大学生,一帮富有青春活力和聪慧靓丽的少男少女们。正是他们对“农”的热爱、对“文”的挚爱,才有智慧和勇气去做这项开创性的工作,才有激情用文字去表达和诠释他们的爱。
二
“白玉兰”文学社从开创到发展,从起步到大步,社长、主编承上又启下,文学社社员一茬接一茬。她像学校老大楼门前的白玉兰一样,年年花开,岁岁绽放,白如玉石的花瓣心花怒放,香胜芝兰的芬芳沁入肺腑。聚集在白玉兰花下的文学爱好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爱,以各自擅长的题材诠释他们的爱。翻开《白玉兰》的每一页,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游记,无论是思想杂谈还是新闻报道,题材不同,手法各异,但表达的都是安农文学爱好者心中珍藏的最爱,诠释的都是白玉兰人从情感里迸发出的大爱。
三
我和文学社结缘、与《白玉兰》作伴是我在*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暨校报编辑部主任期间,也就是从文学社创立到年我离开宣传部的六年时间里。这期间,文学社先后有六届执委,《白玉兰》有六届编委会。在“两委”中,为文学社和《白玉兰》奉献最多的是:孔令清、宋社吾、王宏国、丁以寿、岳金友、殷成松、肖波、邓庆云、江永进、赵明、李德才、计恩法、吴义礼、徐芝红、马成仓、郭新生、丁文、王有洲、鲁灵、潘国富、段斯秀、陈国庆、赵书安、孙健、吴义鸿、余国清、俞利荣、张正竹……特别令我难忘的一批身兼几职的社员,像张世*、季传舜、张骏、严爱梅、丁瑞等,在做好其他社团或学生会、班团干工作的同时,还笔耕不缀,把爱播撒在文学园地里。
▲《白玉兰》期刊编辑人员合影
四
这里,让我们再来重新认识这些内心充满大爱、文字充满激情的才子才女们:从“《白玉兰》是自己的刊物,是我们探索的记载,可以从这些歪歪扭扭的脚印中辨别大家走过的路”的孔令清(机茶81级,文学社首任社长)到人称“诗歌、小说样样拿手。落笔成章,属于才子型”的王宏国(农经82级,文学社首任副社长、《白玉兰》首任副主编);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境界的丁以寿(茶业82级,文学社首任秘书长、《白玉兰》首任副主编)到“我在大学里,文学是一只不倦、不归、美丽又孤傲的飞鸟”的岳金友(果树82级,文学社首任副社长);从“我的诗,谨献给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一代年轻朋友”的肖波(农经83级,文学社第二任社长)到“记忆中有一朵盛开的白玉兰,我可以无畏风雨,一路携爱前行”的邓庆云(农学83级,《白玉兰》第二任主编)、再到“在我的内心,白玉兰已经成为我今生今世的一个可爱的、已经长大的孩子”的殷成松(农机83级,文学社第二任秘书长);从被点赞“小小的个子,写的东西却有豪迈气概,男子气十足”、“在《安徽青年报》首开诗歌专栏‘湛蓝的星空’的人”江永进(蚕桑84级,文学社第三任社长)到“他的散文诗很有灵气,有泰戈尔的风范,读起来给人一种美和善的滋养”的李德才(农学84级,文学社第三任副社长、《白玉兰》第三任主编);从自诩“从农村来,土的掉渣”、年就喊出“我年轻的中国梦,是一幅顶天立地龙的雕像”的赵明(牧医84级,文学社第三任副社长兼秘书长、《白玉兰》第三任副主编)到“我难以忘怀在《白玉兰》文学社的时光和不解情缘”的马成仓(林学85级,《白玉兰》第四任主编)、再到“玉兰树又在春风中含苞待放,人们都乐意留下玉兰作伴的倩影”的吴义礼(茶学85级,《白玉兰》编委);从“我懂得了自由便是自然,为每一步的悠闲或忙碌而耕作,为每一滴雨水的沐浴或滑落而歌唱,这就是生命的展示”的鲁灵(茶业86级,文学社第五任社长)到“胡子,成为我青春写真中最夸张、最刺眼、也最真实的语言符号,成为我淡定、从容、笑傲人生的情感化身和精神支柱”的丁文(植保86级,文学社第五任副社长、《白玉兰》第五任主编);从“花开花落,像我们的青春,慢慢的来,悄悄的消逝,仿佛路过了似锦繁花”的郭新生(农经86级,文学社第六任社长)到“这种对文学的先天性热爱,这种和《白玉兰》朝夕相处的经历,这种长期写作的实践,对我影响至今”的王有洲(植保86级,文学社第六任副社长、《白玉兰》副主编);从自信“‘青春’二字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中永驻”的丁瑞(农学85级,文学社社员、系报主编)到“四年大学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爱情,书写了一段难忘的的人生”的徐芝红(卫检85级,《白玉兰》编辑、系报主编);从“忆当年,一帮青年在文学社、记者团历练。走向社会,提笔能写,遇事能说,遇油能侃,受用至今,受益无穷,倍感珍贵”的张世*(农经84级,文学社社员、记者团首任团长)到“能说——校广播站广播员,会写——文学社社员、记者团成员”的张骏(林学85级,文学社社员、记者团成员、校广播员);从“时间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的农大校园,高大的法梧覆盖,白玉兰静静开放,我们这些卓尔不群的文学青年活跃其间”的严爱梅(园林85级,文学社社员)到“安农,一座大美无言之学,白玉兰,一株‘白玉为人,诗文如兰’的寻常之树,成就吾半世之才情,利益吾半世之事业”的吴义鸿(土化87级,《白玉兰》编辑);等等。
他(她)们都是为文学社创建作出奉献的人,他(她)们都是用爱开垦《白玉兰》文学园地的人,他(她)们都是有大爱并被人所喜爱的人!
▲文学社社员在编辑运动会稿件
五
文学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得到了校**领导的热情关爱,得到了校团委、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众多文学大家、作家的精心指导。
年3月12日“白玉兰”文学社成立时,原*委书记、文学社名誉会长张佐文赋诗祝贺:“喜见文坛添新葩,赢得骚人讴可嘉,众望蓓蕾满枝头,为振华夏放奇花”。时任*委书记王镇恒也题词:“提高文学修养,丰富精神生活”,表示祝贺。
年9月,《白玉兰》编辑了庆祝建国35周年专刊,王镇恒书记题词于扉页:“愿白玉兰开得更加鲜艳、芬芳、美丽,让广大青年学生都来欣赏它!”张佐文老书记赋《七律》诗一首:“回顾三十五年前,五星红旗升高竿。蒋家王朝全覆没,华夏大地谱新篇。*擎火炬除坎坷,民以舵手避险滩。振兴中华建四化,炎*子孙宣誓言。”刊于第一页。
年3月,《白玉兰》创刊一周年时,张佐文老书记又赋《七绝》以祝贺:“文苑新葩踰暑寒,浇灌修剪赖群贤;枝繁叶茂花艳丽,众口赞誉《白玉兰》。”离休老干部印绳之作词《卜算子》——赞《白玉兰》:“鲜花《白玉兰》,开放安农园;农科桃李习文艺,高唱艳阳天。肩负振中华,志在干四化,弦歌耕读校风树,永葆文学社。”
年,《白玉兰》创刊五周年之际,王镇恒书记又题词祝贺:“《白玉兰》永远开在我们心中。”
从年3月,“白玉兰”文学社成立的三周年里,著名作家陈登科、鲁彦周、严阵、蒋维扬、祝兴义等先后来学校参加文学社活动,或讲座、或报告、或题词。时任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陈登科题词是:“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时任安徽省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诗歌报》主编严阵题词是:“希望白玉兰花越开越艳!”;著名诗人蒋维扬题词:“愿白玉兰盛开,我们的心灵和生活太需要素馨和纯洁了。”
▲“白玉兰”文学社二十周年合影
正如王宏国年所言:“一大批社员从《白玉兰》和《安农院报》起步,扛着大笔走进了外面的世界,有的踏上了地、市、省及国家级报刊,有的在各种规模的文学大奖赛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入了集子出版了。但咱们社员们的更重要的收获,是在习作和创作之外的。”宏国所指的“习作和创作之外”的“重要收获”就是我所说的“有作有为,爱在升华”。我们从入选《爱》之集的作者和作品看,无论是社长还是社员,无论是主编还是编委,他们一个个都是爱的使者,用文字抒发对祖国的爱、学校的爱,让爱回馈社会,功于社会;把心中珍藏的大爱给予了家庭,给予了家人。他们一个个都是爱的传播者,把作品中蕴藏的真爱带给了工作,带给了同事,带给了家人,带给了所有需要爱的人。
▲“白玉兰”文学社建社三十周年,池州会议合影
▲“白玉兰”文学社创建人在30周年之际与新生代文学社成员合影
六
安徽农业大学“白玉兰”文学社从年3月12日建社,至今已经整整34年了。在这34年中,我一直念叨着“白玉兰”文学社初创时期的同学们,一直念想着这些开垦“白玉兰”文学园地的拓荒者,一直很想把这些才子才女们的作品精编成书。记得建社10周年的时候,我曾想过,但没行动;20周年时,我把设想变为行动,开始收集文学社初创时期的文字、图片资料,查找、复印“白玉兰”园地耕耘者的作品。年是“白玉兰”文学社建社30周年,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集萃于才子才女们文学社开创时期的佳作成熟了,并取名《这都是爱》(简称《爱》之集)。我之所以动议选编这本书,就是因为文学社开创时期的一批莘莘学子,34年来一直用爱呵护着我们心中的“”;就是让这本《爱》之集存于身边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又多了几分爱,又多了让爱有去处的地方;就是想让一直还在我身边的才子才女们,既能看到自己的当年,温故而知新,又能想起文友的当初,温故而知亲;既能回首文学社给大家带来的爱,又让后来者看到“白玉兰”传递了师哥师姐的爱。
所有这一切,都是爱在永远呵护我们心中的“白玉兰”!
(作者简介:尤德胜,年学习于林学系林学专业,年毕业留校工作,年退休于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文字来源
尤德胜
图片来源
尤德胜侯毅超
责任编辑
李嘉颖诸炜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