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兰是我国的传统花卉,具有很高的观赏、文化和医药实用价值。国兰市场需求量大,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为进一步推进国兰产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兰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兰;概况;问题;对策
国兰亦称中国兰,外国人称之为“东方兰”或“东洋兰”,通常指兰科兰属(Cymbidiu)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主要是春兰(Cymbidiumgoeringii)、蕙兰(C.flaberi)、建兰(C.ensifolium)、墨兰(C.sinense)、寒兰(C.kanran)、莲瓣兰(C.tortisepalum)和春剑(C.tongibracteatum)等7大类。国兰花朴素无华,花香清雅,叶态优美,是我国的传统花卉,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很高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医药实用价值,广受人们的喜爱。
一、我国国兰产业发展概况我国兰属植物以西南分布最多,其次在东南地区,国兰产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区)。其中商品化较早的地区是广东省,其次是四川省,养兰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兰花栽培普及程度比较高,规模化生产和野生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好。云南的大理、西双版纳和丽江等地区也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初,广东省顺德市陈村全村1.7万户就有6万余人从事花卉养兰业,每年收购数百万苗出口,顺德市全年花卉养兰业交易额就达2.1亿元。目前我国从事兰花的人数已达16万人,年产值16.5亿元,拥有23万亩种植面积,年出口额有万美元。如福建省南靖县目前已有多人创办了家庭兰圃,植兰面积多亩,多个品种,多万株,年产值超亿元,年出口量达多万株,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兰花集散地之一。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成立的沙湾镇兰花协会现有会员近人,种植兰花超过户,每年兰花纯收入达到0万元以上。我国国兰市场分为珍奇品种和大众消费品种。珍奇品种市场小,品种价格高;大众市场品种覆盖面较广,价格低,可被普通民众接受。早时国兰市场以珍奇品种市场为主,随着国兰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攻关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今以观赏为主的大众化国兰市场不断壮大,国兰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就开始尝试,且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陆开展杂交育种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吴汉珠研究团队获得了几个杂交品种。目前我国对于兰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速繁殖方面,利用茎尖、茎段、花梗、叶片、花瓣和根段等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据报道,春兰、建兰、蕙兰等兰花品种的组织培养均已成功。
二、国兰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品种登记和命名混乱国兰命名无章法可循,命名缺乏科学性。目前对国兰品种的命名有许多是一时兴起,或自夸门户,或张扬个性,众多的“某某王”、“盖世某某”层出不穷,简单以“梅瓣”、“奇花”、“新种”为名者甚多,致使品种资料的收集和汇总变得非常困难,影响了国兰品种科学化管理。如同样命名为“梅瓣”的品种,双方看到的只是同一个名字而不是同一个品种,在评定或交易的时候难以取得共识。这些不规范的命名方式,导致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造上成了认知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国兰产业的发展。
(二)野生资源破坏严重,新品种开发进程缓慢近几十年来,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以靠森林提供生存环境的兰花随着森林的破坏而消失。国兰需求量的增大,山区群众采兰致富,几乎挖空了山上的兰花,造成兰花资源的构建及应用迅速减少,甚至许多地区原来随处可见的兰花,现在已经濒临绝迹。国内一些新的国兰品种,主要是由兰花的自然变异而来,或者是直接来自于野生品种。国兰野生资源的枯竭,无法再为人们提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丰富多彩的自然变异株品种。种苗问题是制约国兰产业化发展的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下,国兰种子发芽率极低,而国兰育种的科研研究费时长,难度大,进程缓慢,在开展的有限工作中,大部分工作仅仅只做到了杂交第一代,基本上还没有进行到第二代。(三)种苗繁殖速度慢
目前国兰的繁殖方法多为分株繁殖方法和组培快繁技术。分株是由“老苗”在春天通过无性繁殖,在基部长出1~2棵幼苗,然后通过人工分株得出新苗来进行。通常来说,新苗移植到新盆栽种后,长到年底,又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得出下一代的新苗。传统育苗方法存在一些不足:要通过许多年的栽培才能分生出足够的新苗进行规模化种植;通过分株的方法,原有植株的病虫害会带给新苗,使新苗的质量下降,也不利于对病虫害的防治;分株繁殖的方法,无法使分株新苗的规格性状一致,亦即种苗没有达到标准化,所以成品苗的质量也难达到规格化、标准化。国兰组织培养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基本体系已经建立,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大的突破。其组织培养受技术、母体数量等因素制约,应用的外植体种类相对较少。成功利用茎尖和侧芽作为外植体的报道最多,但对植物的伤害很大;采用幼叶作为外植体非常理想,但在实际生产中尚有很多困难。另外,原球茎诱导启动时间长、增殖速度慢和根状茎增殖速度慢,植株再生时间长,植株的生根率较低,从瓶苗到盆栽苗的炼苗过程仍存在障碍等,都影响了国兰的组培繁育规模化。
(四)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不高我国国兰的生产企业规模小,绝大部分是个体农民进行副业型种植,生产技术比较粗放,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产生的试管苗在移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促控手段,死亡损失率较严重,不能达到组织规模化生产。
1.种植基质不标准
大部分国兰生产户使用的是泥土混合基质,以泥土为主,加入花生壳、泥炭土等。使用泥土混合基质进行种植的弊端在于:国兰类花卉根系为肉质根,根系需要较强透气性才能生长良好,而使用泥士基质很难达到;泥土不容易消*,容易传播各种病虫害;植株长期适应含水分较多生长环境,在脱盆后则不耐旱;目前优质的泥土不容易寻找;采用泥士基质含有不确定的营养成分,而采用含有不确定的营养成分的基质进行种植难于精确控制和测定植株所需的营养,无法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2.栽培设施简略除少数“高档兰”是使用温室环境种植外,目前国兰的种植设施普遍比较简单和落后,基本上没有自动化的生产设施,全部是靠经验进行人工管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低。3.对病虫害的防治不科学在国兰种植中,目前仍无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只能是发现病虫害后对植株进行丢弃。而在换盆时,将种植过的泥土与其他泥土混合再次使用,增加了病虫害的传播,特别是病*,严重影响和降低了国兰的品质。4.运输、包装技术不过关国兰育成成品苗后,要经过脱盆、洗根、晾干、包装等几个步聚才能出口。但目前国兰成品苗在洗根后,直到出口到达目的地重新“上盆”这段时间,国兰并没有使用任何保水处理,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三、国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重视保护野生资源,加大新品种的培育力度,突破组培苗商品化繁殖瓶颈统一认识,确定一个广泛接受的国兰命名原则,对新品种进行合理科学的命名,并对其进行品种登录,实现统一管理。加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基础种质的评价和筛选:对大量收集的国兰品种(品系)进行准确评价并从中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基础种质是国兰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对已收集的国兰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明确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前景。同时,广泛开展国兰资源的宣传教育,加强国兰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府要加大对国兰研究的扶持力度,科研机构可以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国兰成熟育种体系和组培苗规模化生产体系。在国兰的育种中,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兰花新品种的培育研究,建立起高效的国兰新种质开发和新品种培育技术体系。利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离子照射技术、高压育种、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生物技术育种等开展国兰新种质开发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二)推行国兰的标准化生产和花期调控,提高国兰的产业化规模
要充分发挥地缘和资源优势,总结利用一千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栽培经验,对国兰种植的种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一地一品”特色的品牌国兰生产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兰标准化生产提供完好的条件,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在各国兰示范区投资兴建国兰工厂化育苗大棚、喷灌栽培示范基地。加强国兰产业的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确保高质量的产品。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国兰产业技术支撑单位,将技术支撑单位的最新科研成果集中到国兰栽培示范基地展示。加快国兰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以及国兰产业的全面升级,推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国兰产业协会和市场流通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国兰种植户提供有效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促进种植户的增产增收,保障国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确保国兰产品能及时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出口世界各国。总之,要实施国兰标准化生产,扶持国兰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设施栽培,在基质、水、肥、光、温、湿的控制上,结合传统的种植经验,摸索出一套标准化的生产设施设备要求和生产管理规程,带动农户进行产业化,确保国兰产品质量,打造国兰国际品牌,逐步形成全国总体连片的“国兰走廊”,使国兰生产成为各地花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根据我国的花卉消费习惯,国兰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春节、中秋、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因此,国兰的花期调控是成为国兰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应用花期调控技术,可以增加节日期间观赏植物开花的种类;延长花期,满足人们对花卉消费的需求;提高观赏植物的商品价值,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种植者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利用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调控技术,包括模拟自然生境法、温度处理法、光照处理法、栽培管理法和激素调节法等对国兰花期进行调控,使国兰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的意愿定时开放,满足人们对节日花卉消费的需求。(三)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国兰病虫害是目前严重制约国兰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国兰病虫害防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兰整个产业的推广幅度的大小。应在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和国外国兰病虫害研究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之上,研究出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根据病原症状、分类基础正确判断病原,准确诊断病害,结合侵染循环特点,选择最佳防治方法;根据外部形态、分类基础正确识别害虫;结合口器类型、内部构造与农药杀虫作用的关系、结合为害状,正确选择防治方法。随着国兰产业的发展,国兰病虫害的防治也要从单家独户的防治中更新为整个产业片区的专业化、规模化的综合防治,以产业协会、*府主管部门牵头,根据国兰病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集中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综合防治(四)加强包装、运输交易过程中的管理和规划
成品苗出口的过程使用冷库来控制温度,减少蓄积养分的损耗和病害的发生。另外,在国兰采收集货、包装和运输中,减少对国兰根和叶片的机械损伤。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九卷,兰科(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心启,吉占和编著.中国兰花全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3]卢思聪编著.中国兰和洋兰[M].北京:金盾出版社,:
[4]李方.中国兰快繁技术与推广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5]卢思聪.兰花栽培[M].北京:科学出版社,,6
[6]陈刚,张远能.中国兰花茎尖组织培养研究[J].花卉,,71(1):1
[7]丁兰,付庭治.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LongB,NiemieraAX,ChengZY,LongCL.Invitropropagstionoffourthreatenedpaphiopedilumspecies(Orichidaceae)[J].PlantCellTissOrganCult,,:-
作者简介:广东江门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征稿:原创文章请投qiuchun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