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是我国传统名贵花卉,长期以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变迁,花卉市场的开拓,对叶片上出现银色或金色的斑块或条纹的叶艺兰愈发重视,其观赏和商品价值数倍增加。鉴于中国兰叶艺形成对其商品性的重要作用,因而研究其形成机理,对人工诱发叶艺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叶艺兰的形成原因,到目前为止鲜见资料报道,但已有学者分析,由部分叶肉细胞缺绿引起花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营养缺乏、病*感染或真菌寄生等均可造成局部叶片细胞的白化或*化。陈少宏认为线艺兰中的金嘴、边;银嘴、边,部分绿艺(浅绿或*绿底,绿色嘴或边),黑色艺(正常峦色底,墨绿色嘴或边)的出艺原因,可能是来源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是由一对或几对等位基因决定的性状,它们的艺向区别分明,不相含混,属于质量性状的遗传。在栽培实践中,上述各类线艺的性状十分稳定,一旦出现不会消失。这类线艺兰多是从野生原种中获得或可在人工杂交后代中选育,极少在栽培品种中突变获得。关于线艺兰遗传类型的观点,目前仍然是一种假说,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为叶艺兰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了“叶艺隆昌素”生理生化特性,有助于从理论上阐释叶艺产生的机理,为叶艺兰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其他科、属观叶植物人工诱发叶色变异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叶艺隆昌素的产业化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
本实验材料为春剑“隆昌素”根状茎及试管苗和春剑“叶艺隆昌素”根状茎及试管苗。“叶艺隆昌素”是极其难得的通过兰花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叶色突变材料,属线缟及中透缟,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兰苑大家族的娇宠,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特有材料(图1)。
图1“叶艺隆昌素”(左)与“隆昌素”(右)
A“叶艺隆昌素”组培苗B“叶艺隆昌素”根状茎C“隆昌素”组培苗D“隆昌素”根状茎通过对二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较,发现在根状茎和叶片的色素含量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叶绿素含量低下是“叶艺隆昌素”的显著特征之一。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看,“叶艺隆昌素”根状茎和叶片显著低于“隆昌素”,但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指标显示“叶艺隆昌素”叶片和根状茎都相对较高,由此可见,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高是叶色突变体的第二个特征(表1)。通过对二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发现“叶艺隆昌素”有机物合成及转化能力降低。但“叶艺隆昌素”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均高于“隆昌素”,说明“叶艺隆昌素”仍比“隆昌素”有较强的膜脂过氧化损失,膜系统受到了一定破坏。“叶艺隆昌素”抗氧化酶系统中SOD和CAT活性低于“隆昌素”,而POD活性显著高于“隆昌素”,说明叶色突变体抗氧化酶系统发生了破坏,氧自由基清除受到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增殖与分化效率与其生理功能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本实验研究对象“叶艺隆昌素”,其缟艺明显,严重失绿,根状茎增殖、分化效率和苗平均株高降低,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CAT成正相关,与丙二醛、相对电导率、POD含量成负相关。“叶艺隆昌素”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反应出失绿会影响根状茎和试管苗物质合成、运输及转换能力,最终导致形态改变、生理功能异常、抗性降低、分化能力下降。但引起叶艺的主导因素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表1叶色突变体与对照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
类型
w(叶绿素a
chla)/(mg·g-1)
w(叶绿素b
chlb)/(mg·g-1)
w(叶绿素a+b
chla+b)/(mg·g-1)
w(叶绿素a
chla)/w(叶绿素b
chlb)
W(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mg·g-1)
W(类胡萝卜素
caro)/w(叶绿素chl)
1
8.58±0.
3.±0.
11.
2.
3.±0.
0.
2
1.±0.
0.±0.
1.
2.
0.±0.01
0.
3
1.±0.
0.±0.
1.92
2.
0.±0.
0.33
4
0.±0.01
0.±0.
0.
2.
0.±0.01
0.
注:1.对照叶片2.对照根状茎3.叶色突变体叶片4.叶色突变体根状茎
《魅力兰花》年杂志开始续订了,元/年4期,订阅一年赠送一本挂历,先定先送。
同时《魅力兰花》年挂历开始抢购了~20元一本(不含邮费),十本以上包邮费。
征稿启示为了使《魅力兰花》办得更好,诚挚邀请各位兰友提供有关兰花的各类原创稿件及兰花摄影图片,具体要求如下:
1.内容涉及:兰花品种赏析、兰花栽培、兰花选育、兰花品种故事、兰花心得体会、兰市行情分析、兰花诗歌散文、兰花人文故事等;
2.文章要求:文笔流畅,观点鲜明。内容真实而贴近生活,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正能量,诗歌散文具有深层意义和哲理;
3.图片:文章配图要求质量清晰,无偏色和严重后期处理。图片电子格式大小必须在1M以上。纸质照片6寸以上属实花原照。谢绝翻拍;
4.投稿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注明作者笔名,作者姓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邮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