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改变群众靠天吃饭的现状,一大批小合成氨、小氮肥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了起来。晋城,这座深处太行山腹地的小城,得益于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当然也要顺应国家发展要求,想办法把“黑”(煤炭)变成“白”(化肥)。于是在年,巴公化肥厂(简称:巴化;加入兰花集团后更名为兰花集团化工分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批小化肥厂应运而生。从年到年,巴化经历了55个酷暑寒冬。55年来,巴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历经坎坷仍初心不改,在连续半个多世纪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成为共和国化肥工业发展史缩影的典型代表。
应运而生,起航希望之帆
山西的小化肥工业从晋城起步,发端于巴公化肥厂。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刚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艰难地跋涉出来,农业增长率出现断崖式降低,发展农业、增产粮食势在必行,发展化肥工业促农增产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省*府决定筹建一座年产5千吨合成氨的小氮肥厂。经过多方考证,最终发现巴公一带水源丰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还有资源充沛的化工原料煤资源作为能源支撑,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省*府当即决定,在巴公建设山西省地方国营晋城氮肥厂。
年6月,晋城氮肥厂筹备处成立(巴公化肥厂前身),随即,晋城氮肥厂开始“招兵买马”。
年下半年,省里从太原工学院、榆次轻工学校为晋城氮肥厂分配了9名大学生、34名中专生,并陆续从太原化肥厂、运城盐化局、西山矿务局等单位抽调了一大批有生产经验的干部和技术人员。
年5月1日,晋城氮肥厂正式奠基开工。
年5月,主体安装工程结束。同年10月工厂转入了单体试车、联动试车阶段,12月20日正式投产,并在月底生产合成氨40吨,化肥吨,一举结束了我省无小化肥企业的窘境。她的到来填补了山西小氮肥工业的空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畅销市场的“吐月”牌化肥即由我厂生产),点燃了我省农业增产的新希望,更以母亲的姿态带动了晋东南地区15个氮肥厂的建设和发展。
就在晋城氮肥厂各项工作即将步入正轨时,爆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冲击,甚至一度处于被迫停产状态。
年11月,由“山西省地方国营晋城氮肥厂”更名为“晋东南地区巴公化肥厂”,隶属关系也由省厅下放到晋东南地区。
年底,我厂深入开展了“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于11月13日提前47天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全年国家生产计划,收到了晋东南地区革委会(73)51号文件的通令嘉奖,文中特别提出了“向巴公化肥厂学习”的号召。这次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不仅为晋东南地区乃至全国来年小麦追肥和春耕储备打下基础,更进一步体现了巴化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引领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
年首次达到吨的化肥设计生产能力。
年完成了吨合成氨技改达产任务,紧接着又开始了吨合成氨改造工程……
年,碳化车间支部书记尹向东同志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其所在车间被国务院命名为“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至此我厂跨入全区先进企业和全省同行业先进行列,成为地区工业学大庆十面红旗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巴化还被晋东南地委授予“优胜企业”称号;荣获省化肥专业公司“盈利超万元”的奖旗及化工部盈利超过万元的奖旗。
乘着改革的春风,巴化一步一步跋山涉水、行稳致远。时经55个春秋冬夏,在历史的长河里,巴化既收获了金秋满枝的丰盈,也经历了梅花映雪的寒冬。巴化人以一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开拓创新的姿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在三晋大地上留下了清晰亮丽而又赫然醒目的发展印迹。
筚路蓝缕,谱写变革序幕
多年来,来过巴化检查指导工作的上级领导、专家很多很多。这些第一次接触巴化的领导和专家们总是发出同样的疑问:巴化的工艺并不算先进,规模只能算“小户型”,可为什么却能生存至今,且“活得”还不错?也正是这种极度的疑惑,让他们特别想深入巴化,了解她的历史,感受她的情感……
其实,巴化之所以能发展至今,无非就是12个字: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开拓创新。一代代巴化人正是以这12字为精神依托,不断地用汗水、智慧、热情,把一股股的个体力量凝聚为一条大河,奔腾不息、滚滚东流,谱写了一曲革故鼎新、励精图治的壮丽凯歌!
人生没有永远的顺境,企业也是如此。与许多成长艰难的企业一样,巴化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磨砺。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新的化肥替代产品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一向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吐月”牌碳酸氢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成品积压严重,厂区到处堆积着滞销的化肥,甚至到了无处安放的境地。资金周转更是困难,外欠资金越滚越大,一度到了被迫停产的境地。厂区高高码起的碳铵成垛,重叠齐整,仿佛筑起来一座围城,憋得全厂干部职工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盼到月底发工资,结果发的却是碳铵。真的是不可思议却又“合情合理”啊!没办法,大家三五成群,挨家挨户去农村变现维持生计。
当时的艰辛,经历过的巴化人仍然记忆犹新,每每提起来仍心有余悸。
“穷则变,变则通。”巴化意识到,想要生存,想要发展,变革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再不改,巴化就没路走了……”这是一位从建厂就参加工作的老职工说出的心里话。
根据当时的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巴化果断决定由碳铵生产转变为尿素生产。
年,是巴化企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纪年。这一年,市委市*府决定集中优质企业组建“兰花集团”,开辟一条市属国有企业高效发展的破茧成蝶之路。巴化作为参与组建兰花集团的“六矿两厂”的重要成员,成为了集团公司的“班底”之一。在集团组团式经营发展带动下,巴化在第二年便扭亏为盈。
年,借着兰花科创的资本市场融资优势,巴化成功进行了8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技改项目,并创造了当年开车当年盈利的好成绩,实现利润万元。形成年产8万吨合成氨、2万吨甲醇、13万吨尿素生产能力,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年,巴化实现工业总产值万元,较年翻了近3番;企业总资产万元,扩大了近5倍;员工年人均收入为元,增加了2.8倍,谱写了巴化发展历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摆到五年规划的开篇头章。在新的环保形势下,源头治理方针使老企业的发展更加吃力。我厂紧随环保治理步伐,时刻保持战斗状态。为把环保“内修”这门功课做扎实,巴化先后上马尿素解析液处理装置、深度水解装置、造气微涡流项目、醇烃化装置、35T锅炉静电除尘装置、煤渣厂全封闭设施、小型空气站检测系统装置、含氟废水治理装置、尿素造粒塔粉尘回收装置等,累计投资超过四千万余元。这只为坚守企业与环境和谐共存,巴化与兰花百年共生的信念。
以变革求不变,保发展续航程。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污染防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眼瞅着35吨锅炉的使用濒临极限,又一次使巴化滑向国家标准淘汰边缘。与命运奋力抗争后,终于又一次迎来“柳暗花明”:年11月55t/h三废混燃炉完成项目建设,12月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余万元,其中环保设施投入余万元。55t/h三废混燃炉虽然在同行业水平中不算先进,但不得不说,它的建成又一次拯救了巴化,延续了巴化生命的血脉。
她走出的每一步都被巴化儿女记入心间。岁月可蹉跎,巴化不可停滞不前。使命当前,纵使筚路蓝缕,仍要奏响凯歌!
强筋壮骨练就过硬本领
巴化的发展,不仅仅归功于巴化的坚持不懈的开拓者,也属于勤奋创新的后来人。因为他们身上都一直延续传承着巴化人特有的精气神。在8万吨合成氨/13万吨尿素()技改项目实施前期,为使配套新设备顺利运行,巴化集结了一批技术储备人员外派学习。这些青年技术人员朝气澎湃,活力四射,每个人都怀着初入社会的激情,全力投入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征程中;他们担负着重振企业雄风的重任,一头扎进紧张而忙碌的跟班学习中......
特别是针对临近的“二化”,这些年轻人深感压力山大。人家为什么就能把成本降下来、把工效提上去?人家的管理为什么那么科学严密?一个个问号,变成了一股股动力。他们抱着“偷师学艺”般的心态,全力钻研每一步操作的要领。学习纪律是严明的,学习课程是紧凑的,学习总结大会每晚必开,每个人都把当日所学为同事们分享讲述,并回答所有人的疑难困惑。当所有人陈述己见后,带队人作出总结并系统讲解,直至大家透彻领悟,并能成功模拟战斗为止。
就这样,这一帮年轻人一干就是六个月。正是这段学习历程,磨练出一批理论知识夯实、操作水平过硬的专业队伍,为尿素系统开车首战大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沉着冷静应对外部环境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巴化面临的最难的问题,不是没有市场,没有产量,而是严峻的环保形势。落后的设备及工艺技术条件,如何更好地顺应环保大势,保证巴化稳定发展,成为所有巴化人必答的考题。
年,一场不期而遇的疫情又给巴化带了新的挑战。面对疫情,巴化人再次开启战斗模式,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筑起阻击疫情入侵的钢铁长城,确保疫情期间企业正常运转。*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誓言铮铮,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切实守护全厂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终,巴化人靠着严格的管控措施和过硬执行力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不误、两促进、两手赢”,又一次将完胜的记录载入巴化史册。
很多人都认为产能落后的巴化,熬不过几个春秋。这次疫情却又显出巴化的坚韧耐力。面对疫情下的市场低迷,全国很多企业呈现出不成比例的亏损,暂时找不到撑下去的希望,纷纷关停歇业。偏偏巴化能在小亏中抗压跑赢,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迹,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但也绝不仅仅靠的是幸运,说到底还是巴化人一路荆棘一路拼,凭着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让这个频频濒临倒闭的企业又站了起来,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霜和傲骨!
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巴化迅速将精力转入环保达标项目的推进中。饱经风霜的巴化人谁都明白,“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主管部门规定的验收时间一到,能拿到“通行证”,继续“活”下来,这才是硬道理。直冷改间冷项目上马……抗爆控制室项目建设全速推进……尿素循环水电化学处理项目“星夜兼程”,洒水车周而复始……雾炮嗡嗡增湿不止……每一步前移,都只为留在“原地”。
蓝图引领担当铸就未来
巴化需要创造新的业绩。站在新的起点上,巴化人的头脑越发清醒——一个企业,唯有着眼未来、顺应大势方能走出困境,方能为巴化人带来福祉。
面对日趋严峻的形势,巴化人冷静分析,实事求是地提出“以经营业绩换取发展空间,以担当作为赢得各界信任和支持”的发展战略。年的成绩单令人欣慰:1-11月份生产合成氨.63吨;尿素.73吨,精甲醇.62吨。主要产品产量、利润指标均实现年度进度目标,取得了年初看来几乎无法实现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巴化人是团结务实的,是勇于战胜困难和挑战的,是能够完成总公司交给的发展任务的。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善谋万世者,必先谋一时。巴化人正在积极争取兰花煤化工产业新定位,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从55年发展历程中汲取信心动力和经验,扛好新一代巴化人的使命担当,努力打造安全环保的典范、竞争力的标杆、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全力攀登煤化工工业新的高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