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我在课程分享群收到一个问题,有朋友问我,让孩子坚持一个兴趣,只能通过劝导加物质奖励才能继续,但仍然很勉强,不知道该怎么引导。
我不建议用物质奖励,因为兴趣是我们自发想要做的事,全靠内在动机推动。即便没有人喝彩,没有奖励,外人看来枯燥无味,但我自己乐在其中,这种乐趣本身就是我心灵的养分。如果附加外在奖励,很可能这个“兴趣”就渐渐不是由内在动机推动了,变成我因为想要这份奖励才继续做这件事,这就不是一个“兴趣”,而是一个“工作”了。
我自己有一个兴趣,已经跟随我18年——从18岁到36岁,几乎是我年龄的一半。因为从来没有外部奖励,这个兴趣反而给了我内心很多滋养。可能大家还不知道,我很喜欢香水,尤其喜欢搜集Q版香,我家现在有几百瓶香水。每次搬家我都会把它们带上,从成都到广州,从广州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广州,虽然每次打包很麻烦,但是我日常很喜欢玩这些小东西,必须要随身携带。这些小东西在我人生18年里,给了我很多快乐。我和香水结缘于一场意外。大一那年一个周末,我打算去市区买东西,但车程太长,我在车上睡着了,醒来车已经到了终点。那班公交车发车很慢,我不太想在原地等,就沿着公交车路线自己往回走。经过了一家小书店,我闲逛了进去,顺手翻到一本和香水有关的书,图片很精美,我越看越入迷,站着看了小半本。谁知,从此以后就入了一个大坑......呵,就这本了你很难对着一本香水书只是看看,不想闻闻书里的香水是什么味儿。那时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周末会去香港澳门做代购,香港、澳门的化妆品店会把Q版香水堆到花车上卖,有人会带些这类香水回来卖,价格便宜学生*买得起。大学我没什么钱,每个月生活费也就是够花的程度,但有了这个兴趣,每月都会省着点用,留些钱出来买自己喜欢的小香水,尤其想要找到书里推荐的那支。此后找到这本书上的香水,就成了我的一个执念。18年间,我陆续找到了不少。感受香水味道是一种乐趣,了解这瓶香水背后的故事,或者这个香水品牌的故事更有乐趣。本来我对奢侈品没有什么兴趣,既不怎么买包,也不怎么买衣服(主要也买不起),如果不是因为喜欢香水,我根本不会知道那么多奢侈品牌。香水作为人类比较古老的一个产品,它的历史也很有趣。现在用香水好像是一种很优雅的品味,但香水最初的作用,可不太优雅。文艺复兴的时候,欧洲人不怎么洗澡,因为他们认为沐浴洗澡会传染疾病(?!)但是久久不洗澡身上会臭,于是人们就在身上擦味道浓烈的香水来掩盖体味(这味儿...)。很长一段时间,香水都是欧洲上层社会才能使用的珍贵物品,因为香料提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而且原材料昂贵。比如,很多香水中都会加入“柠檬”这个味道,但是个柠檬只能提出不到一斤柠檬油;而“玫瑰”更贵,大概斤玫瑰花可以提炼出1斤玫瑰香油。普通人能够用得起香水,全得益于现代化工的发展。虽然现在香水宣传它们的味道仍然在用玫瑰、茉莉、晚香玉、琥珀、柠檬、佛手柑、梨、橙花等等美丽的花果作为宣传,其实大部分只是实验室化合出来的味道。不过这也没什么,味道本身就是一种化合物,只能说人类破解了气味的分子密码。上个世纪欧洲的服装设计师们认为,一个穿着讲究的优雅女士,身上也应该散发迷人香味,香水是女人“重要的服饰配件”,而且重要性不该低于首饰。渐渐的,很多服装设计师都会给自己的客户搭配香水,最初是送,后来变成售卖。如果服装设计师的职业生涯中能有几款爆款香水,他们的职业生涯会锦上添花。前年去世的时尚界老佛爷卡尔拉格菲尔德,也在年创建了自己的香水公司。他的职业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支香水是年推出的“日月星”,这支香水比较浓郁,我不是特别喜欢,但作为收藏还是存了一支。我会时不时在自己朋友圈分享香水心得,有些朋友买香水的时候就会问我意见。说实话,有些非常火的香水我觉得价值并不高,但是它们的宣传做得太好了,以至于很多人都只知道它们,并不知道有些价格不太贵的香水,品质相当好,味道清新又独特。比如我很喜欢的一个牌子,叫AlfredSung,中文名沈云门。沈云门是一位加拿大华裔设计师,他推出的的香水非常适合中国人,大多很有禅意,我最喜欢他的一支叫“水”的香水,光听名字你就知道这支香水多么清澈了,它的香味就像坐着小船在宁静湖面上,突然一缕清风吹来,还带来了一丝花香。这几年JoMalone的香水很火,但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牌子的香水,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它香水偏贵,虽然品质不差,可相较于价格性价比就不是很高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喜欢收集有设计感的香水瓶,香水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祖马龙香水瓶设计得也好看——古朴的法式药剂师方瓶,但有一两只就够了。对于特别喜欢不复杂香味的人来说,这个品牌还是挺好的——它的香水比较纯粹,接近真实,基本上它的香水是什么名字,主要的香味就是这些,比如玫瑰就是几种不同玫瑰香混合,很出名的那款“蓝风铃”,就是铃兰混合蔷薇。但是像我这种香水瓶控,收藏香水会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