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草》歌词原作《希望》最早创作于年,距今整整年了。
此前一年,胡适已出版《尝试集》,开白话诗歌先河,揭现代诗歌革命序幕。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文言文,白话文出自民间,是平民百姓的口头语言。因此,白话诗歌虽由文人写作,但却是民间性的,颇具民谣风范。胡适为白话文学确立的不模仿古人、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和不避俗字俗语的“五不”,仍可视为今天民谣创作的美学原则。
年夏天,胡适前往西山休养,其间拜访香山慈幼院,得慈幼院主人熊希龄夫妇赠送兰花草一盆。带回家后久养不开,于是有感而发,作《希望》一诗: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望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诚如评论家们所言,作为第一位白话诗人,胡适作品文学性显著匮乏。但换个角度看,不矫情,不作妖,正是所谓文学性不能涵盖的品性。即使是《希望》这种有着启蒙大义的微言,也基本不弯不绕,直接就是。兰花迟迟不开,事业理想皆未竞,但仍守希望,哀而不伤。
《希望》一诗于年收入《尝试集》第四版。
年,台湾本土民歌运动兴起,创作思路的一种,就是为诗人诗作谱曲。年,陈贤德和张弼将胡适《希望》一诗作了更为口语化的改编,谱成《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春花开,能将夙愿尝;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兰花草》首唱包美圣,却在次年由刘文正和银霞分别唱红香港和台湾,成为台湾校园民谣的代表。《兰花草》词曲作者包括胡适共三人,词曲合作,唱作分离,由制作公司包装上市。无论是从创作流程,还是从作品本身看,更接近流行歌曲,且市场企图明显。所以《兰花草》不是纯粹的folk,可归类到popfolk或folkpop,而非唱作一体、与大众和权力都天然保持距离、既不媚众也不媚权的原生民谣。
《兰花草》年进入大陆,即传遍大江南北。首唱王洁实,其后翻唱者无数,历久不衰,更因被洒水车选用而成为街歌神曲。也因为和弦编配简单,在各路民谣教程中常常占据第一的位置,成为零基础民谣吉他学习者的入门曲,堪称校园第一民谣。从《兰花草》开始的民谣吉他练习,是我不可分割的青春记忆,也曾让我牵强地将弹琴这事儿与百年前启蒙运动相关联。时过境迁,今天一众的翻唱者有谁会在意最初的词作者何人?喻义又何在?一如词作者本人的际遇:百年来如日中天,却又如此孤独。
附:《兰花草》吉他谱极简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