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分布范围 » 诗词故事少年行四
TUhjnbcbe - 2021/7/23 2:00:00
早期白癜风症状 http://m.39.net/pf/a_6320392.html

(撰文:潘景贤解说:岳邦俊)

04所见

七十五首古诗词,诗书作伴少年时。

同学们好。

欢迎收听由听听海马出品的诗词脱口秀节目——诗词故事少年行。

夏天,一定是同学们最爱的季节吧。不仅有常常的暑假,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其实在古代,也是如此。有的孩子喜欢偷采白莲,有的孩子喜欢钓鱼,还有的孩子,喜欢捕蝉。说的就是一个孩子捕蝉的故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里边,要记住“歌声振林樾”的樾字,意思是“路边用来遮挡阳光的树”。

整首诗的意思很简单:

一个牧童骑着*牛,他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这时,他想抓住在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忽然闭上嘴巴,站在树旁。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

第一句,牧童骑*牛。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悠闲得骑着*牛。这是一幅安静的画面。

第二句,歌声振林樾。我们仿佛听到了他嘹亮欢快的歌声,穿过了路旁的树林。

第三句,意欲捕鸣蝉。写的是牧童的心理活动,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心里在想,你的叫声竟然比我的歌声还大,看我不抓住你!你瞧,他的认真劲儿是不是和钓鱼的孩子一样呀?看到知了,连唱歌都不唱了。

第四句,忽然闭口立。牧童开始行动了,闭上了嘴巴,为的是不惊动知了。然后站立在树边,寻找知了。

但是,他抓得到吗?恐怕很难。同学们可以试试,夏天的时候,你一靠近树,知了就不敢叫了。所以啊,这首诗里的树林,一定是从一开始的牧童唱、知了叫,变成“牧童、知了静悄悄”。整个树林,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牧童想抓知了,却被诗人发现并且写进了诗里。这像不像“螳螂捕蝉、*雀在后”的故事呢?

螳螂捕蝉、*雀在后,是一个成语。说的是蝉看见树上的露水,就尽情地吸,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想吃它;螳螂想抓住这只蝉,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雀想吃它。

当然,我们的诗人袁枚并不是想抓住孩子,而是被孩子的天真可爱感染了,写下了这首小诗。

这首诗,就好像一篇有趣的小学生作文,题目是《一个捉知了的小男孩》。整首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话、假话、套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袁枚主张的性灵派。

袁枚是清朝人,清朝的诗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和唐朝相比了。很多人写诗也很难跳出唐朝诗人的题材。但是,袁枚却有自己的视角和特点。

我们可以再听听袁枚另一首风格相似的小诗。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的意思是:

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苔藓自己长出绿色。

虽然苔花只有米粒般微小,但也学着牡丹的样子尽情盛开。

唐朝诗人写诗赞美花花草草,常常会以梅花、兰花、菊花、桂花、牡丹为题材。因为这些鲜艳又抢眼。但是袁枚却把目光停留在不起眼的苔藓和苔花上。写出了不一样的生机和灵气。

怎么样,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再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写成一篇文章吧。

现在,我们再读读这首小诗,感受袁枚的童心吧。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同学们,古诗讲完了。今天留给大家一个小作业。

你知道这首诗中的鸣蝉,是雄的还是雌的?它又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发出声音的?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它通过一个个故事,帮你读懂昆虫的喜怒哀乐,也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帮助你认识可爱美丽的昆虫。这本书就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彩图版昆虫记》。

祝你听诗有趣、开卷有益,咱们下期再见。

赶牲灵的人:原名岳邦俊,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波邦道口才创始人兼教育总监,宁波读书人俱乐部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理事,中国少儿口才协会理事。专业《当众讲话》及《人际沟通》训练师,辩论教练。

年被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为“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人”。

酷爱旅行,喜爱运动、音乐、朗诵、诗歌、演讲、看电影。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已从事教育32年,在省一级重点中学担任高中*治老师15年,专业从事《当众讲话》及《人际沟通》训练培训16年,拥有上千个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同时还为宁波市海关、宁波市*管理处、江北区城市行*管理综合执法局、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北区委*校、镇海区图书馆、余姚市妇联、宁波电信、镇海炼化、维科集团等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干部《当众讲话及人际沟通》培训,为宁波多家学校开展《家长课堂》课程。同时为社会培养上万名当众讲话与人际沟通方面的人才,组织并主持过百余场大型读书演讲活动。

座右铭: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学口才找邦俊

宁波市海曙区解放北路号新金穗大厦B座10楼B6

我们的—(办)

赶牲灵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故事少年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