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你,一起记录时代
关于农民街最早的记忆,
是来自小时候。
那时候的农民街
还没有立起牌坊,
还没有建起新楼。
街道旁似乎有梧桐树,有混杂着香波气味的臭水沟,后来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那是二十一世纪初城市独有的气味。
每个星期天,爸爸都会去街上摆摊,他是一个修表匠,旁边有一个补鞋匠,那是爸爸的好朋友。整条街上还有卖影碟的、卖农具的、卖铁器的、卖炒冰的,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赶“该”)
世俗生活中
小人物的悲欢
那时候的农民街最能代表世俗生活,也最能代表世俗生活中小人物的悲欢。
街上的新闻、当日的生意、最新的影碟是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爸爸不再修表,补鞋匠也因病去世。
多年后求学还乡,我才知道农民街也大变样了,臭水沟和梧桐树消失了,街道也被规整得井然有序,然而不变的还是那熟悉的乡土气和亲切感。
(装菜籽的布袋)
“农民”与“乡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之所以认为乡下人“土气”,恰恰在于土地的“土”,土地是农民们得以养家糊口的保障。开垦不仅意味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更意味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既然是农民街,当然不能少了农民耕田种地的农具,地摊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锄头、镰刀、箩筐、提篮等等,供人们任意挑选。
(菜刀、水果刀等)
(木器)
老一辈的人喜欢修修补补,
源于情感上的依赖。
此外,还有砍刀、菜刀、甑子等。刀子在阳光中发着幽幽的冷光,这样的器具就算不使用,也能给人以形式美的享受。
(装药材的竹篮)
也许也不只是形式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在手之物”和“上手之物”的理论,其中“上手之物”表示对器具的使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上手了”。
因此,器具绝对不是冷冰冰的物体,而是和我们发生着联系的事物,是人与物的互动和交流,从这些器具上,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关于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砍刀)
刀具被损出缺口,锄把被磨得光滑,蒸子在日复一日的蒸煮中也裂了线,它们的使用价值渐渐损耗,然而情感价值却逐日加深。
老一辈的人喜欢修修补补,不仅源于节俭的生活方式,还源于情感上的依赖。
(扎蒸子)
(编蒸隔)
农民街是农具街,
是花街,也是宠物街
农民街就像一个杂货铺,有生活劳作所必需,也有生活所不必需,比如花鸟虫鱼这类休闲娱乐的玩意儿。
(挑选兰花)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级理论,审美需求当然也是人的一大需求。保山人爱花远近闻名,对兰花的痴爱更是令人惊叹,兰花叶子狭长,配上古朴的苔藓,予人以幽雅之意,花开时那高洁之美更是其他艳俗花卉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多肉植物)
保山人给外人的感觉是“温润”,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兰花、玉石文化的熏陶中,保山人多多少少会有点儒家气质。
(蝴蝶兰)
农民街是一条农具街,是一条花街,也是一条宠物街,修葺后的农民街依然少不了阿猫阿狗这些萌物。
记得我家以前在这里买过一对鸽子,没想到鸽子繁殖力极强,不久我家就有了一群鸽子,啤酒箱开个洞就是它们的小窝,稻草编成圆形凹状物就是它们的“床”。
(街上的兔子)
后来也会装一些鸽子到农民街售卖,鸽子是识路认家的鸟,至今爷爷还时不时讲起卖出去的鸽子又飞回家的事。
单纯且
美好的时光
赶农民街我最爱的,还是购买新鲜廉价的水果。
(板桥的蓝莓)
记得小时候每到星期天,爸爸从农民街修表回来都会买好几袋子水果,有时候也会是凉拌猪耳朵,卤鸡腿。
(朝阳花)
远远地听到他的大单车铃铛响,就冲出堂屋开大门迎接爸爸,从修表的折叠桌里翻找“宝贝”,那是多么单纯且美好的时光啊!
(松子)
(梨)
要说农民街有多好玩,
其实也没什么
值得特别推荐的。
我想更重要的是
它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和感情~~~
(“古董”,小伙伴们可以留言给小编猜猜看是什么哦~)
END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没有什么事是一顿龙陵锅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顿!!!
保山到底有多美?!随便出门一趟都是旅行~~~
齐声呼吁:14只了!请爱她,成群结队会有时!!!
腾冲高山极边乌龙茶园:从指尖到舌尖,从眼前到心间
藏在保山人记忆里的青龙街,一起来看看它现在的样子~~~
该文由保山市旅发委官方
网站:
-
投稿邮箱:
管理员
关于投稿奖励?
1、要求投稿信息和图片都为原创首发(转帖或者抄袭不予奖励),内容涉及的一切责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担,概与保山市旅发委无关;
2、稿件一经采用,每篇稿费元,请投稿者务必留下联系方式;
3、保山市旅发委具有最终解释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