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爱梅花,他喜欢梅花坚贞不屈的个性,还写下了《咏梅》一词。
刘少奇爱荷花,他常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天真无邪。
周恩来爱马蹄莲,他认为马蹄莲象征洁白,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的花盆。
年,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毛泽东等人去北京迎接,带的礼物就是盛开的马蹄莲。
而朱德呢?他一生最爱的就是兰花,甚至为兰花写下40多首诗词,有一次为了细看兰花,他竟匍匐在草地上观赏,如果突然来了赏花的兴致,他还会拿放大镜观察。
一、75岁爬山采兰花
朱德爱兰花,却不愿意坐享其成,他最喜欢采兰花和培育兰花,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了。
山谷中的兰蕙,有的生于阳山,有的生于阴山,朱德上山采集兰花时,会根据兰蕙的习性,来识别优良的品种。
在江西劳动大学某校分地,在井冈山等地,朱德都亲自上山挖兰花。
年,朱德到四川视察的时候,就曾经亲自去青城山采集兰草,临去前,75岁的朱德还给工作人员定下几条规定:一、不要人背,二、不要人抬,三、不要麻烦地方,带点干粮去就行。
工作人员知道朱德是说一不二的,只好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准备。
因为当时的朱德已经75岁了,为了让他爬山途中能休息一会,工作人员还带了一个小板凳,不过这个小板凳被工作人员拎了一路都没有用上。
在上山途中,朱德始终坚持步行,他一路有说有笑,心情十分好,工作人员劝他坐下休息一会,朱德却笑着说:“山高,没有我的腿脚高,步行就是我最好的休息。”
上山后,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朱德很快就找到了野生的兰花,他教大家辨认品种,并说道:“兰花的生性是高洁的、倔强的,它讨厌浓肥大水,讨厌狎昵拨弄,讨厌喧嚣烟尘的纠缠。”
大家听了这一番道理才明白,原来有些人的兰花种不好,问题就在于不知道它的脾气和个性。
古稀之年的朱德兴致勃勃,一直攀登到青城名景“天然图画”上面,他观赏完风景之后,就开始寻找好的兰花,在辨认兰草的时候,他还发现一个稀有品种——送春归,大家看见朱德开心的模样,也知道这个品种不多见。
朱德小心翼翼把这株兰花挖掘出来,又轻轻地放在一边,经过几个小时的采摘,各种兰草足足装了一小汽车。
下午,他们回到了招待所,所有工作人员都很疲倦,可是朱德却毫无倦意,他晚饭后照常去散步,有人劝朱德休息一会,朱德却说:“我不累,你们才累,我爬山走路习惯了,人老骨头硬嘛!”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朱德系上围裙戴起袖套,和几个花工一起对采集来的兰花进行分选和栽培,看着朱德娴熟的动作,花工们都赞他种兰花经验丰富。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朱德种兰花的技艺并不是天生的,为了种出更好的兰花,他下了好大一番功夫去研究。
那个年代养兰花的资料少之又少,图书馆也只有一套日文版的《兰花谱》,是三十年代的日本人小原荣次郎书写的。
朱德找到这本书之后,想方设法请人把书里的日文翻译成中文,供专业人员使用,此外,朱德还印发了《四川的兰蕙》、《我的艺兰生活》、《兰蕙》等书,分赠给了杭州、四川等多个省市,这些书为发展兰花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年,朱德去福州视察,一天早晨,陈时璋和陈树华接到市园林处负责同志的通知,说是有位领导同志要同技术人员谈话,等他们赶到宾馆之后,才发现这位领导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德。
二人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紧张得手脚都在冒汗,朱德看出他们的心思,笑着让二人坐下,接着,他们便向朱德详细地汇报了公园里兰花的品种和盆数,三人还细谈了对兰花的研究。
朱德还把小原荣次郎的《兰花谱》拿出来给他们看,他指着这本书说:“这部《兰花谱》你们看过吗?内容很丰富。”
陈时璋看到这本书时喜不自胜,他立即把书拿了过去翻阅说:“我在年时从上海的旧书店买过一部,一位日本朋友能搜集和研究这么多资料,真是不易啊。”
朱德点点头,又指着书上一段记载说:“建兰由中国秦始皇使者徐福携来,种于浚河,又名浚河兰,浚河兰则引种于建兰,可见中日很早就友好往来,交流文化。”
当陈时璋说道:“建兰喜聚族而畏离母”时,朱德又说:“兰花的习性就是喜族而居,即团结在一起,而不是喜欢离母独居,若一个一个分开则不能生存,”这一番话令陈时璋和陈树华受益匪浅。
几天之后,朱德到西湖参观,那天上午九点钟,朱德乘坐小船在湖滨登岸,在开化寺花卉展览馆看了一会后,便健步来到了兰花圃,陈时璋在一旁陪同,不停得向朱德做着各种兰花的介绍和分盆技术。
朱德认真听着,恳切而又语重心长地勉励说:“你要结合当地老花农的经验,迅速将培兰经验写出来,供中外广大爱兰者参考,武夷山的‘留香涧’产兰好多,要广为采集,大量繁殖,作为出口物资,参加国际间文化交流,又可充实兰谱内容资料。”
面对朱德提出的这一要求,陈时璋有些为难,他自觉园艺基础不好,怕完不成这个任务。
朱德看出了他的心思,说:“凡事都是从不知到知,也就是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反复学习,反复实践,就会得到真知,你好好学习,好好总结,肯定会有人支持你们的工作。”
二、9年养出多盆兰花
五十年代后期,北京中山公园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品种优良的兰花,朱德得知消息后,立即去中山公园观赏,在工人们的陪同下,朱德足足观赏了两个多小时,临走前,他还不断嘱咐工人们要向老师傅多学习养兰技术。
从那以后,只要遇上周末或者节假日,朱德都要去中山公园观看兰花,他有时候会和养花的工作人员切磋技术,有时还邀请他们去中南海,带他们参观自己辛勤培育的兰花,他如数家珍的向大家一一介绍花的品种,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
在解放之前,兰花只供有钱人家玩赏,特别是一些名贵品种,往往都是以多少亩土地或者若干两*金换一盆,一般的老百姓是很难见得到,解放之后,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朱德说:“兰花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供少数有钱人玩赏,要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里。”
而且朱德不仅仅是把兰花看成一种绿色植物,而是看成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和一种资源及财富,为此,他常常告诉有关人员:“要切实把养兰花当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并可以收到良好经济效益的事业,养兰花应该争取出口,换取外汇。”
除了经常去北京的中山公园看兰花之外,朱德还很注重兰花品种的交换和推广,有时候去外地之前,他都要去中山公园问一问,看是否需要新的品种或是有可以送出去的品种,而且每到一个地方,朱德都要留意当地兰花品种,看此品种是否是北京所没有的。
如果北京没有这种兰花,朱德就会把它带回来,慢慢地,朱德沟通了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联系,为中山公园搜集兰花品种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不同品种的名贵兰花,都是朱德免费送给中山公园的。
也是在朱德的要求和感染下,中山公园对起了野生的兰花品种引起了重视,他们去全国各地采摘,先后收集养殖了多个兰花品种。
对一个养花的爱好者来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新品种,往往会产生意外的快乐感,一次,朱德经过广东北部从化县一带的山区时,看到当地很多野生兰花,只可惜当时任务紧急,朱德都来不及采摘和欣赏。
解放之后,朱德听说中山公园的人要去野外采兰花,他立即想起了从化山区的野生兰花,他把早年的经历和遗憾告诉了工作人员,大家顺着朱德指点的路线去找,果真收获了一大片极好的野生兰花。
当然,爱华爱到一定境界,朱德也时常入迷做出许多“幼稚”的事情来,一次,他在草地上看见几株兰花,为了细细观察,竟然匍匐在地去欣赏花的美态,他还说:“看上20分钟的兰花,比我休息两个小时还要好。”
朱德赏花也和别人不一样,除了匍匐在地看花之外,他还多次拿着放大镜细细观察,或是给兰花拍照,不能去花圃的时候,他就带着老花镜细细欣赏自己拍的照片,那副认真的样子,就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朱德从年开始栽培兰花,到年短短9年间,竟养出了多盆兰花,据秘书介绍,朱德不喝酒、不抽烟,唯一的嗜好就是兰花,革命胜利后,种兰花便成了他的爱好。
除了对别人介绍兰花的品种之外,朱德在年到年之间,还写下了近40首咏兰诗词,这些诗词都是他即兴创作,情真意切。
年初,朱德参观北京中山公园的兰展之后,曾赋诗三首,其中一首如此写道:
幽兰吐秀乔林下
仍自盘根众草旁
纵使无人见欣赏
依然得地自含芳
年秋天,朱德上庐山去开会,庐山上各种奇花异草,朱德一看就知道此地肯定有兰花,而且还是不错的品种,一天下午开完会之后,朱德特地去了一趟仙人洞采兰,他不顾山洞小径曲折难行,细心寻找,果然在一处发现了几棵不知名的兰花,等走出山洞时,外面已经是红霞满天了。
朱德余兴未尽,题下一首诗:
仙人洞下产兰花
觅得还依小道家
采上新名三五棵
洞前小憩看红霞
年,中国和日本尚未建交,但是民间往来却很多,许多友好人士互相访问,这一年,日本知名人士松村谦山先生来我国访问,他同朱德一样,都有着养兰花的爱好。
一次,松村谦山去中山公园赏兰,发现有许多名贵的兰花,于是他问朱德点名要了四种兰花,朱德都一一答应了。
松村谦山回国之后,又回赠了几株日本杂交兰送给中山公园,多年之后,松村谦山去世,其长子松村正直每次去北京,都要去看看那些有纪念意义的兰花。
三、兰花劫
朱德对兰花的深情,确实无法用笔墨来形容,在文革期间,花卉被作为资产阶级情调的象征,从事花卉研究和培养的工作人员,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许多人都害怕到不敢养花。
还有极小一部分养花爱好者,私底下偷偷摸摸养花,在这种情况下,朱德仍旧充满了乐观心态,他一如既往地培育兰花,对兰花倾注了无限的深情。
只是朱德爱花之情,也为他带来了打击。
一次,一位主管警卫工作的同志,说要进行园艺改革,不许再让人养花,理由就是养花是革命意志消沉的表现,他还硬要朱德交出所有的兰花。
朱德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经营十多年的兰花全被收走,凡同朱德有兰谊的人,几乎都受到了打击。
成都文殊院的宽霖和尚也被牵连,他辛苦养育的三千多盆兰花全部被砸,自己也被隔离起来。
当年收过朱德赠书的陈时璋,想起当年的情景就心疼不已,他说:“一万多盆建兰,连同朱总送的‘大富贵’名种,统统被砸光,有一种被朱总命名为‘一摇三摆’的兰花,也因此绝迹了,多么可惜啊。”
年春节前后的一天,朱德到北京中山公园看兰花,那时,花洞里非常阴暗,台阶的阶梯也非常高,上下不方便,工作人员怕朱德跌倒,就告诉他凡是开了花的都送到展室去了,劝他别进花洞了,可是朱德还是高一脚低一脚进了花洞。
当他看见花洞里茂盛的兰花时,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连说了几声:“好啊!好啊!”
因为文革,朱德的处境也是日益艰难,但他仍旧关心那些养花的工人,一次“五一节”的时候,朱德去中山公园看花,那天游人很多,工作人员为了能让朱德尽情赏花,提议把门关了,控制游客数量。
朱德知道后,立即阻止了工作人员,他说:“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好不容易有个节日出来游玩,绝不能让大家扫兴,”工作人员只好照办。
在朱德赏花时,一位游人认出了他,大声说:“这不是委员长吗?”附近的游客听到这句话之后,立刻围了过来,纷纷和朱德握手问好,朱德也对大家微笑表示感谢,公园里荡漾着欢歌笑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年春节来临,同往年一样,中山公园的兰花又一次开放吐香,朱德,这位和兰花结下几十年深厚友情的老人,手拄拐杖来到了兰圃赏花,他围着展台一盆盆欣赏,一直观赏许久之后,才带着满足的微笑离去。
谁知几个月之后,中山公园就收到了朱德去世的消息,工作人员的心情都无比沉重。
后来,中山工作人员接到了布置遗体告别与追悼会场地的任务,他们心中再次升腾起感情的浪花,大家怀着对他老人家的崇敬,用自己培养的鲜花,献上了敬意。
他们精心选择了郁郁葱葱的龙柏、米针柏,象征朱德同志的精神似苍松翠柏,永存于世,他们还挑选了朱德生前送的四种兰花和君子兰,表达他们对朱德君子之风的崇敬。
以洁白的东洋菊、色彩缤纷的绣球花、洋蝴蝶、扶桑等,环绕在遗体与遗像的四周,表示他永存在群众之中。
花开花谢一年年,领袖永活在人民心。
蕉叶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