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兰历史久远,兰文化更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关于“兰”的记载,最早在《诗经》中就有:“邛兰植于壁上。”《楚词》中也有《芄兰》的记载,古河南人用兰花来对心爱的女子以“示爱”之物。春秋时期,孔子咏兰、写兰。曾咏以“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因贫困而改节。”这是对兰最美的赞颂,以君子之道来对兰花的崇爱。西汉、魏、晋、以至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时,历朝历代就有上至帝王、王公大臣,下至文人墨客,都有写兰、咏兰、画兰者,比比皆是,现能找到的诗词就有一百五十多首。就是这些帝王、商贾到文人墨客,是他们奠定了中国兰花的深厚远久文化底蕴。在宋代,邛人便将兰花分了属。
如:西山春剑、春兰、送春、夏兰、蕙兰(邛称:巴茅兰)豆瓣兰(邛称:毛草兰)。也对兰花瓣型和素花作了分属记载和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兰的芬芳虽未登上大雅之堂,却藏于山林幽谷。到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有了提高,这时,人们才出现养兰爱兰者。何曾几时,才想起那些诗人、文豪、画家笔下曾经描述有千年文化的“兰花。”于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作为当时以“爱好”为目的的养兰方式出现了。从城市到农村,东家墙头,西家檐下;张家阳台,王家小院,李家房顶,东一盆,西一盆,三三两两,三盆五盆,植于房前屋后,每到春节后,二三月,满园兰香。
醉红妆(柳街兰花)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山川,人们不再为生计而发愁,城里人下乡去选买兰花已是盛行。那时,乡村别院,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种有三五盆兰花。人们如旅春风,生活充满了情趣。于是,一些在改革开放中挣了钱的人;和一些有固定收入的人;在单位上班的人;和一些公务人员就去乡村山野人家,买上一株两株美丽的兰花,带回家中,种于阳台窗前,以陶冶情操的方式,传承了兰文化。于是,更有对兰花文化深入了解的艺兰者出现了。比如,他们翻阅了古章兰艺,发现传承几百几千的珍稀兰花中,认识了兰中梅、荷的花品。于是就争相寻找古籍兰章,最终,“洁白无瑕的素花被大家追捧。”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初,很多人因为“爱好”兰花而挣了很多钱。正所谓“爱好挣钱”的养兰方式。不凡有些人因“爱好”养兰而挣钱而娶了老婆,修了新房子,买了摩托车。
那时,一个下山新品兰花的出现,就可以被那些“兰花爱好者,收藏者”以高价买走,而当时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的兰家也纷纷来到大陆,在乡村山野,坐点收集中国珍稀兰花品种。在各市各县,逐渐形成了兰花市场。兰市,就成了淘金之地,于是,第一批兰花“经纪人”就出现了,就是后来大家所谓说的兰花“串串。”年1月8号《中国植物学协会兰花分会》成立。《中国兰花协会》在广州陈村花卉市场成立。作为省市县第一个成立《兰花协会》的是四川邛崃县(现为邛崃市)在年3月8号成立了。《邛崃县兰花协会》的成立,立刻引起了兰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