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论坛

首页 » 生长环境 » 常识 » 涨知识猴年马月第一天,你准备好了吗
TUhjnbcbe - 2021/8/24 0:24:00

年6月5日13:48:28,太阳到达*经75°,“猴年马月”第一天,我们迎来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

这是个农人播种收割、文人葬花煮梅的时节,你准备好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何为“芒种”?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关于何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说的是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也就是说,芒种的到来,预示着农民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而“芒”又是什么呢?

它是某些禾本科植物谷穗上像针尖一样的细刺,一般是由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变化而来,属于“叶变态”的一种形式(想要知道更多叶变态的知识?来上海自然博物馆预约一场“叶子真奇妙”的活动吧!),所谓“针尖对麦芒”,正是旗鼓相当呢!

小麦的芒刺,在生长期还有光合作用的功能,种子成熟时可以帮助弹射种子和防止动物乱咬的保护功能。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今天的人们已经培育出许多小麦和水稻的无芒品种,无芒有利于收割、脱粒、及加工,实在不行还有“脱芒机”协助采收,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

目前世界上的稻属(Oryza)植物包括两个栽培种(亚洲栽培稻O.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和大约20多个野生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其中亚洲栽培稻O.sativa是全球30亿人口的主要粮食,而非洲栽培稻也在促进非洲的文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小满”时节谈到的“外来户”小麦不同,稻这种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二位的谷物算是一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土著种”。

原始水稻有三个栽培中心,分别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大约年前,水稻栽培开始从这三个中心向周边区域扩散,包括朝鲜半岛、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最终传播到日本、西亚,乃至非洲、欧洲和美洲。

上海自然博物馆人地之缘展区,展示了水稻的起源。

这里有~年前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村落场景,根据河姆渡等地的遗址对其进行了复原。

不久的将来您还可以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好的参观体验!

芒种三侯

螳螂生

螳螂是一类中大型肉食性昆虫,头部呈三角形,前肢发达有力呈镰刀状,是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通称,目前世界各地共分布有大约~种。

台湾大刀螳(Tenoderaaridifolia)

图片来自网络

螳螂所产的卵块还是一味中药材呢,被称为“螵蛸(piāoxiāo)”。

芒种之日,上一年的螵蛸因感应到温、湿度及光周期的变化而孵化。每年的螳螂卵块的具体孵化日期会受到一个地区温度累积的影响,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有效积温法则。

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生存智慧展区,有一个小小的多媒体游戏就介绍了这方面的内容,你找到了吗?

自然状态的螳螂卵块,内含数以百计的虫卵

中药材:桑螵蛸

正在从卵块中孵化出的螳螂幼虫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正在从卵块中孵化出的螳螂幼虫,外形跟成虫相差无几,将来它只是身体进一步长大、成熟,不会经历跟蚕宝宝一样蛹的阶段,这种变态过程就是“不完全变态”。

一起聊聊吧之“昆虫捉迷藏”的互动讲解活动,吧主将带上他采集的昆虫与你分享关于昆虫们奇特长相的故事,“兰花螳螂和兰花有什么关系?”竹节虫又为什么长得像竹节?……

鵙[jú]始鸣

《尔雅》记载,“鵙,伯劳也。”伯劳是一种鸟,属于鸟纲雀形目伯劳科(Laniidae)。虽然隶属鸣声婉转、身形娇较小的雀形目,伯劳科鸟类却大都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曹子建集》和《文选》均称伯劳为贼害之鸟。

图片来自网络

总是喜欢站立在突出的枝头上,“高瞻远瞩”,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当抓到较大的猎物无法一口吞下时,它会怎么做呢?伯劳有把猎物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birds”。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有一只正在取食的红尾伯劳在地下二层生存智慧展区等着你来找答案哦!

反舌无声

美国白人饶舌歌手Eminem于年发布的专辑中,有一首《Mockingbird》后来被提名格莱美奖最佳说唱歌曲。

这个歌名被翻译成——反舌鸟或嘲笑鸟,对应的是北美地区小嘲鸫(Mimuspolyglottos),一种善于模仿各种声音的鸟。

小嘲鸫(Mimuspolyglottos)

图片来自网络

鸫科(Turd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属雀形目,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叫声婉转悠扬的出色鸣禽。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反舌鸟”的就是这一类,如《礼记?月令》孔颖达疏:“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中提到的反舌鸟,可能就是乌鸫(Turdusmerula),芒种时期鸣声减弱,常见于中国大部林地、公园及园林,高可至海拔米。

音频来自鸟类网

乌鸫(Turdusmerula)雌鸟

图片来自网络

乌鸫在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和西南各地常见的留鸟,那么候鸟又是如何迁飞的呢?

探索中心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里通过紧张有趣的“候鸟大富翁”游戏,了解候鸟迁徙的那些事儿,看看谁能成为自博候鸟小达人?

芒种与梅雨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长江中下游这一时期的连绵阴雨天被称为“梅雨”。

梅子*时雨的景象在许多诗词中出现过:*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南宋?赵师秀)。那么从自然的角度看,梅雨又是因何而成的呢?

南方暖空气北进,而北方的冷空气仍有相当势力,于是冷暖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相峙,形成准静止锋,便出现了阴雨连绵的天气。

科学视频可以在上海故事展区的沧海桑田剧场找到哦~

本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原创,

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tougao

sstm.org.cn。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涨知识猴年马月第一天,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