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大湾区菜篮子项目发车仪式现场(云南网供图)
香格里拉松茸出滇入湾(迪庆州投资促进局供图)
冬日暖阳下,云南砚山县松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忙着采摘蔬菜,现场一片繁忙。
下午采摘、晚上出货,搭载着60余吨文山优品蔬菜的车辆缓缓驶出基地。18小时后,这批蔬菜将到达广州,22小时后运抵深圳。
“云品”带着高原的阳光和雨露,新鲜抵达粤港澳大湾区,随后出现在当地民众的餐桌上。
“那边市场稳,我们收入就稳!”虽是冬季,乡亲们在蔬菜基地里仍干得火热,“每个月都有五六千元,效益好的,手快的,还可以拿得到八九千元。”
东西部协作,把七彩高原大山与粤港澳大湾区紧紧相连,实现了朝发夕至的“云品出滇、直奔大湾”全新景象。
“云品”乘东风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蔬菜、水果、茶叶……一批批云南优质农副产品直销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居民在家门口便能买到来自云南的优质农产品。
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近万,经济总量达到1.5万亿美元,具有十分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能力。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就超越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
云南自然环境“特”、生产要素“绿”、农产品有“品”——在“品种、品质、品位、品牌”等方面独具特色。
近年来,云南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位,茶叶面积、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位,蔗糖面积、产量保持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额多年位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位,排全国第6位。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出口逆势增长9%。
云花、云茶、云菜、云药、云咖、云菌、云果……打上云南印记的魅力“云品”,正以崭新姿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为加快落实“云品出滇”战略,推进云南农业高质量发展,云南各级各部门牢牢抓住重大机遇,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迅速开展对接,推动云南特色产品走上“品质化、品牌化、畅销化、国际化”的道路,让优质“云品”走出云南、走向更大的市场。
多年来,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粤滇两省交流合作持续深入。从扶“基”、扶“业”到扶“智”、建“制”,广东省倾力帮扶云南。在越来越紧密的交往中,两地共建帮扶大格局,共同奏响实现全面小康的大合唱,谱写了新时代推进云南跨越发展的壮丽篇章。
5年来,广东累计向云南投入财*援助资金30.97亿元,顺利完成帮扶项目个,引导企业实际投资额约65.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33.1万人。在广东省倾力帮扶下,粤滇扶贫协作成果丰硕。实现了广东省珠海、东莞、中山结对帮扶的昭通、怒江现行标准下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如今,“云品入粤”再结情缘。年9月23日,云南广东两省签署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对外开放、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商务活动等领域加强务实合作,持续推进“云品入粤”和“粤企入滇”,实现滇粤互利共赢。
香飘山海情“云品入粤”有了新味道
清晨,一辆辆货车缓缓驶入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车上满载刚从地里摘下来的云南蔬菜,一箱箱茄子、苦瓜卸货分销,即将端上广州市民的餐桌。
千里之外的云南文山,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各类新鲜蔬菜长势喜人,务工群众陆续赶往基地务工,一张张笑脸,笑的是腰间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我们种的是良心菜。”村民拍着胸脯说,蔬菜只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随便摘下一根*瓜,连洗都不用洗就可以放心吃。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农产品在产地“逢出必检”,产品实行“一品一码”管理,消费者可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系统平台在线查询,每一颗菜的生产和加工基地信息和数据都是公开的。平台还有产品溯源、物流跟踪、电子围网和市场信息功能,有效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无缝对接、透明交易。
年9月,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云南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措施》,要求推进“云系”绿色农产品基地、品牌、流通体系建设和扶贫助农农产品商标运营,配套建设产地集配中心,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农批市场、餐饮连锁、大型商超、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O2O社区便利店等建立定向采购机制,发展订单农业,搭建线上线下、批发零售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经贸展销平台,鼓励云南农产品企业在粤港澳市场设立分支机构和销售网点,建设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产、供、销”一体化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链……
从此,一幅加速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长卷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
云天化集团依托出口及供港标准,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合作开发了西兰花等品类的种植、流通技术规范,并新设立了云南智农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绿色食品检测及认证工作,后续将围绕“种植管理产地运营”“商品化运营”“品牌营销运营”,建立起“技术标准+商品标准+消费标准”的标准链,助力“云菜”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的爨乡绿园菇业公司,技术员王小蓉通过数控平台在电脑里就能把安装在各个出菇房里的感应探头和监控画面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控,有效避免了人工采集的误差率,并调配合适的温湿度保证每一个菌包健康成长,公司还采用了全自动菌包装包、进入接种房人脸识别等技术确保人工菌生产的标准化、精细化。目前,公司每天可生产杏鲍菇一个单品10余吨,销往香港、澳门等地,精包装后的蔬菜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