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一种产自欧洲、名为铃兰的白色秀丽小花,因被英国凯特王妃和韩国女星宋慧乔在婚礼上用作手捧花,在中国声名鹊起。
“铃兰的花语是幸福,收到铃兰就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在北京参加第20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的云南花艺师李福慧说,一捧铃兰花含支,总价约万元,但一些新郎新娘仍不惜一掷千金。
在展览会一处展台前,不时有人驻足观赏铃兰和询问行情。上海荷中经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杜珺说,公司年底开始通过空运从荷兰进口这种花,现在每周可售出多盆,幼苗用于家庭园艺,成品花用于婚礼,市场遍布华东和西南各地。
展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吴植摄
中国人对花的喜爱自古有之。据考证,魏晋南北朝之前,“华”与“花”的篆体是同一个字。历史上,中国人有关种花、养花、爱花、咏花的诗词歌赋、绘画、陶瓷、丝绸比比皆是。用花名为孩子命名也颇为流行。
展会现场,年届六旬的观众*玉兰告诉记者,养花是她最大的爱好,她家种有50多盆各色花卉。“现在不少人有钱也有时间,养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随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鲜花需求量日益增长,花卉在中国成了朝阳产业。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形势下,中国花卉产业更是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今年,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面积首次突破4万平米,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家展商汇聚一堂,不仅展示了全球各类花卉,还有园艺资材、园林机械、园艺设施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
观众在荷兰花卉进口商展台观赏铃兰花。新华社记者吴植摄
经营玫瑰、康乃馨花卉业务的哥伦比亚Turflor公司销售主管埃莉安娜·卡拉斯卡说,以前中国消费水平较低,物流业欠发达,公司每年在华鲜花货运量很小,市场限于北京和上海。“但近几年中国花卉消费市场突飞猛进,中国互联网电商迅速兴起后尤为明显,如今公司在华单月销量就顶得上过去一整年。”
以色列Aviv公司参展商芬德勒·丹尼尔说,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过去两年里,鲜花销量逐月增长,现在年销量达三、四百万枝。
“进口鲜花比本地的贵,但在中国不愁销路。”他觉得,中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接纳的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
在进口花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以牡丹为代表的中国名花一直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从未停止品种创新和“走出去”的步伐。
外国参展商向记者介绍世界花卉市场。新华社记者吴植摄
牡丹在中国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洛阳牡丹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起就名扬天下。
山东菏泽百艺牡丹园艺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高伟说,近年“国花”牡丹培育出了多个品种,它们既是花,也是经济作物,每公斤牡丹油可卖三、四百元,一些品种的牡丹可用于美容、中药、茶品等行业。
山东飘奥尼鲜花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鸿强说,公司的牡丹、芍药和盆栽等产品已出口到荷兰、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记者在展会上还了解到,随着各类花卉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为养花一族提供花卉种植配套服务的各种产品应运而生。
展会现场。新华社记者吴植摄
“这是带有自动浇灌系统的花盆,如果爱花的您工作太忙,出差一两个月不浇花都没问题。”浙江台州参展商邵道威介绍说,这种“懒人花盆”畅销国内和世界各地。
“无论在哪里,花都象征着美好,都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荷兰花卉进口商杜珺话音刚落,一位来自福建的婚礼鲜花商就上前对他说:“我要订两箱铃兰!”
记者吴植、李晓玲、曹国厂、张建、周慧敏、潘强